中國汽車質量令人擔憂 投訴同比增37.1%——中新網(wǎng)

亚洲一区精品动漫|亚洲日韩欧美综合中文字幕|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久久艹视频一区

<rp id="exnmd"><video id="exnmd"></video></rp>
<ol id="exnmd"><strong id="exnmd"><td id="exnmd"></td></strong></ol>
    • <address id="exnmd"></address>
      <rp id="exnmd"></rp>
      <u id="exnmd"><option id="exnmd"></option></u>
    • <cite id="exnmd"></cite>
      本頁位置: 首頁新聞中心汽車新聞
        中國汽車質量令人擔憂 投訴同比增37.1%
      2010年03月17日 08:44 來源:燕趙都市報 發(fā)表評論  【字體:↑大 ↓小

        “3·15”到來、豐田召回事件和中國車市全年1500萬輛的產銷計劃,都讓汽車質量成為2010年伊始車市最敏感的話題。目前,伴隨著汽車大規(guī)模地走向普通家庭,汽車產品與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關系更加緊密。前段時間發(fā)布的《2009年度中國汽車產品質量與服務質量投訴分析報告(CAAS)》當中顯示,2009年中國車主的投訴比2008年大幅上漲了39.7%,市場爆發(fā)式的增長,伴隨著更多的質量問題產生,無論是產品方面還是服務方面的。

        一年一度的國際消費者權益日來臨之際,讓我們共同關注中國汽車市場高速進程下的瑕疵。

        “召回門”折射國內汽車安全法缺失

        豐田在日美兩大市場召回行動,引起國內行業(yè)人士及消費者的廣泛關注,在接近國際消費者權益日的背景下,國內的汽車質量監(jiān)督以及消費者權益保障制度的話題更是被放大。業(yè)內人士普遍認為,近期的汽車召回事件為高速發(fā)展的中國汽車市場敲起警鐘。就目前來看,作為全球第一汽車消費大國,國內在相關方面的法規(guī)制度還是相當欠缺的。

        3月1日,豐田汽車社長豐田章男從美國直飛中國北京,就豐田汽車全球召回事件及豐田汽車產品問題舉行了新聞發(fā)布會,席間四度鞠躬向中國消費者致歉。但眾多的中國消費者對中國的召回制度還是提出質疑。對此,中國汽車流通協(xié)會副秘書長羅磊呼吁應為汽車缺陷召回立法。羅磊指出:“中外召回存在如此懸殊的差別,源于各國法律制度差異。國外通過法律來保障汽車產品質量,中國僅通過法規(guī)來規(guī)范企業(yè)行為。無論美國、歐洲各國還是日本,缺陷汽車產品均受到國家法律的嚴格監(jiān)督,美國相關法律為《國家交通及機動車安全法》,美國的《大氣清潔法》甚至將不符合環(huán)保條件的汽車也納入召回范圍。中國目前僅依靠《汽車缺陷產品召回規(guī)定》這一部門規(guī)章約束相關汽車企業(yè)。相形之下,汽車企業(yè)因產品質量在中國受到的約束遠遠小于海外,故不少企業(yè)不愿意在中國召回相關產品,或者僅小批量召回。”

        事實上,直至2009年,國內的汽車召回才算是有了基本的制度框架,但這框架,還著實難稱“健全”。比如,我國對實施汽車強制召回廠家的罰款額度為每次1500元,而在美國則是1500萬美元。在國外,廠家隱瞞嚴重質量缺陷及相關真相的,負責人可能被判處15年的徒刑,廠家可能罰款1500萬至上億元。按照日本的《道路運輸車輛修正案》,處罰額從此前的100萬日元升至2億日元。而中國《汽車缺陷產品召回規(guī)定》中的最高處罰僅3萬元。召回懲罰成本低,汽車“三包”遲遲不出,“召回門”給中國的最大啟迪,也許不是企業(yè)對產品質量的重視,而是國家對法律治理的重視。

        2009年中國車主投訴同比增37.1%

        今年2月中旬,國內車市先后發(fā)布兩份數(shù)據(jù)報告:中國車市1月新車銷量數(shù)據(jù)報告和《2009年度中國汽車產品質量與服務質量投訴分析報告(CAAS)》。和前一份數(shù)據(jù)報告在市場引起的巨大反響相比,后一份數(shù)據(jù)報告在市場引起的關注度并不高。這份由中國質量協(xié)會用戶委員會、清華汽車工程研究院等聯(lián)合發(fā)布的《2009年度中國汽車產品質量與服務質量投訴分析報告(CAAS)》,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2009年中國車主的投訴比2008年大幅上漲了37.1%,這個數(shù)字幾乎與2009年中國車市增長的幅度同步;而尤為讓人擔心的是,在中國車主的這些投訴中,汽車質量問題的投訴比例達到45.8%,高居第一。汽車質量,成為中國車主在過去一年里最不滿意的購車和用車體驗。

        數(shù)據(jù)顯示,2009年度,在汽車產品質量的投訴中,關于發(fā)動機問題的投訴占19.5%,轉向系統(tǒng)投訴占10.5%,制動系統(tǒng)占10.7%,車身附件與電氣占18.5%,變速箱、離合器、前后橋及懸架系統(tǒng)和空調系統(tǒng)占40.8%。在汽車服務質量的投訴中,人員技術、服務態(tài)度、服務承諾不兌現(xiàn)是投訴的重點,三者之和占到總體服務投訴的7成,其中,承諾不兌現(xiàn)的投訴主要體現(xiàn)在配件供應超時、銷售許愿事后不認賬等。

        統(tǒng)計分析,2009年引發(fā)汽車用戶投訴的原因主要來自幾方面:安全性、駕駛乘坐舒適度、維修服務(包括重要零部件損壞只修不換、關鍵性零件維修、更換不能延長保修期、服務態(tài)度差等)。具體比例為:安全方面的投訴占到30.8%,舒適度的投訴占到36.9%,服務方面的投訴占到25.3%,其他投訴占到7.0%。

        產銷快速增長下的質量隱患

        去年中國車市在金融危機的不利情況下,逆勢增長40%以上,一舉沖破1000萬輛大關,達到年產銷汽車雙雙突破1360萬輛。驚人的成績,也讓業(yè)內對中國車市的表現(xiàn)充滿期待。但由于車市嚴重供不應求,所有廠家都把精力放在了解決產能限制上,生產車間不停地加班加點,廠家難免對新車質量有所松懈,汽車質量問題成為車市供不應求的“副產品”。

        2010年,業(yè)內普遍預測中國車市的規(guī)模將達到1500萬輛左右,而根據(jù)各大汽車企業(yè)2009年年底陸續(xù)發(fā)布的產銷計劃,2010年中國車市的規(guī);驅⑦_到驚人的1800萬輛。無論是1500萬輛還是1800萬輛,中國車市一片紅火的勢頭都無法掩飾。但在市場紅火的背后,廠家瘋狂擴產的背后,誰來保證汽車的質量?去年廣州車展上,大眾(中國)總裁范安德曾說過:“如果說想要實現(xiàn)比較長久的可持續(xù)的發(fā)展,我覺得2010年中國市場10%或15%區(qū)間發(fā)展幅度,是大家能夠承受得了的。我們工廠的工人一年要工作310天,他們也是有家庭的,周末也沒有時間休息,可能短時間的加班可以,但是常年下去,人都是有極限的。我們有質量方面的要求,一直太快了,質量方面會不會有問題,還有供應商、流程都是需要把控的。”就連外資方負責人都在擔心中國車市快速膨脹下可能出現(xiàn)質量問題,國內車企是沒理由忽視這種隱患存在的。

        產銷量的急劇上升,除了帶來產品質量下降的問題外,服務質量在近一年也被詬病甚多,新車訂單爆滿,排隊購車,使得部分商家漠視消費者的正當權益,包括對待來店看車的顧客態(tài)度冷淡、售前優(yōu)惠承諾(如工時費、免費保養(yǎng))不兌現(xiàn)、加價訂車后被告知要加更多的錢才能提車等等。相對于產品質量,服務質量直接影響消費者的購車信心和用車體驗,對市場銷售持續(xù)增長也是一種傷害。(新華)

        相關鏈接

        2009年汽車產品“六宗罪”

        零部件:2009年度汽車產品重要零部件相關的投訴有所下降,主要體現(xiàn)在發(fā)動機和變速箱方面,合計下降比例15%左右。

        異響投訴:2009年度,異響問題投訴仍然集中,車型主要集中在緊湊型車和中型車之間,且有向中高級車發(fā)展的趨勢,其中20萬-30萬元車型的投訴增加明顯。

        車身附件和電氣:車身附件和電氣的投訴成為新重點,說明汽車用戶越來越關注零配件的細節(jié)。

        半年以內新車:使用半年以內的新車投訴呈上升趨勢,問題主要集中在跑偏、吃胎、漏油、異響、抖動等方面。在“漏油問題”的投訴中,60%以上車主購車還不足3個月。

        4S店服務糾紛:全年投訴中,涉及(服務店/經(jīng)銷商)服務的投訴糾紛比較大的問題是保修期內車輛出現(xiàn)故障,因各種原因無法徹底解決,以致拖到保修期后,需自費維修,引起車主的強烈不滿。

        售后服務態(tài)度:相比2008年,2009年售后服務態(tài)度方面的投訴增加了13.8%,說明車主在購買、維修和保養(yǎng)車輛時,日益關注企業(yè)服務的“軟環(huán)境”。

        ----- 汽車新聞精選 -----
      商訊 >>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shù)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wǎng)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wǎng)觀點。 刊用本網(wǎng)站稿件,務經(jīng)書面授權。
      未經(jīng)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wǎng)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