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今年上海車展上,自主車企集體向高端車型挺進的勢頭便已露端倪。隨著7月比亞迪首款雙門硬頂跑車S8的上市,以及吉利帝豪首款緊湊型中級車的下線,自主車企集體攀“高”的大戲再度登場?蛇B韓系車也不能玩轉的高端車市場,自主車企又能否做得風生水起呢?管它鯊魚還是魚餌,對于消費者來講,只要有了自主品牌這條鯰魚,汽車的售價也才會更加公道。
新聞事實 自主車企紛紛涉足“高端車”
早在今年上海車展上,包括奇瑞、吉利、長城、比亞迪等在內的多家自主車企集體向高端市場進軍,推出了多款定位在中級或中高級市場的轎車、SUV等車型。今年下半年開始,這些自主豪車便開始陸續(xù)上市。
7月19日,比亞迪旗下首款雙門硬頂跑車S8正式上市。16.58-20.68萬元的售價是目前比亞迪最貴的車型。7月28日,吉利帝豪品牌首款緊湊型中級車EC718于正式在杭州寧波基地下線,其后續(xù)車型還包括C級轎車MPV車EV825、豪華SUV車EX825、大型越野車EX925等。奇瑞瑞麒G5和G6也可能在年內陸續(xù)上市。G5已確定10月上市,軸距為2700 mm,最低售價預計13萬左右。G6已經(jīng)下線,上市時間還未確定,它是奇瑞旗下一款全尺寸的C級車,其軸距達到了2820mm。除此以外,長城汽車相關人士透露,長城C級三廂轎車“CHC011”將于2011年底在天津工廠正式投產(chǎn)。華晨高層近日也對外宣布,華晨將用兩年半左右的時間打造一款讓國人為之驕傲的全新C級豪華車,這款轎車暫定名為“新中華”。
繼“SUV生產(chǎn)熱”、“轉戰(zhàn)轎車熱”之后,今年下半年,我國自主車企又集體進入“高端汽車熱”。
新聞分析 自主車企必須往“高”走
雖然要想立足高端車市場并非易事,就連比中國汽車制造業(yè)更為發(fā)達的韓系也在為此絞盡腦汁,但這卻絲毫沒有阻止自主車企向“高端車”市場進軍的步伐。獲取更大利潤空間和品牌提升是自主車企集體走“高”的原動力。
據(jù)來自中國汽車工業(yè)協(xié)會的數(shù)據(jù)顯示,今年上半年,自主品牌轎車的市場占有率達到29.45%,比上年同期提高4.21個百分點,但其中88%都是競爭激烈的1.6升及以下轎車。而利潤率相對豐厚的中級和中高級汽車市場卻一直被幾個大型合資車企占領。今年前5個月,國產(chǎn)汽車產(chǎn)銷分別同比增長11.10%和14.29%,但汽車行業(yè)規(guī)模以上工業(yè)企業(yè)實現(xiàn)利潤卻同比下降了9.9%。在汽車行業(yè)整體利潤率越來越走低的大前提下,自主車企不得不向利潤率更高,銷量更大的中級車及中高級車市場進軍。
憑借“高端車”來提升自主品牌形象則是自主車企攀“高”的另一目的。隨著這幾年自主品牌在產(chǎn)品技術方面的大幅提升,自主車企的汽車技術和制造工藝也開始不斷攀升,甚至可以和某些合資企業(yè)的車型媲美。
比如比亞迪S8的硬頂敞篷技術,據(jù)記者了解,目前世界上只有寶馬、奔馳、雷諾等少數(shù)幾個大廠和Heuliez、Kamann等專業(yè)硬頂制造商掌握了這項技術。比如吉利也有了自己的CVVT發(fā)動機,吉利今年收購的澳大利亞的變速箱生產(chǎn)企業(yè)DSI也將讓吉利汽車在變速箱技術、前驅和后驅的技術實力上一個新臺階。而奇瑞G6和長城的C級轎車也都開始涉足排量3.0L的V6動力。變速箱匹配上,5速自動、6速自動、CVT等也紛紛“落戶”自主車型。
但自主品牌長久以來給消費者的低質印象大大制約了自主品牌的發(fā)展。奇瑞、吉利已經(jīng)走出了第一步嘗試,推出多品牌戰(zhàn)略:如吉利淡化吉利產(chǎn)品品牌,全新推出全球鷹、帝豪和英倫三個全新品牌。奇瑞也在今年連續(xù)推出瑞麒和威麟兩個全新高端品牌。他們都寄希望于通過高端車型來提升吉利和奇瑞的品牌形象。
新聞縱深 自主車企可堪高處之寒?
產(chǎn)品技術的提升成為自主車企向“高端車”挺進的主要武器,但在中級轎車和中高級轎車市場,消費者對品牌的喜好程度似乎比實用性和價格更為重要。一直以“性價比”取勝的自主品牌如何樹立起其高端品牌形象,這成為自主車企進軍高端車市場的最大軟肋。
奇瑞、吉利雖然都推出了自己的高端品牌,但實際上,這與奔馳、寶馬、大眾、通用、福特、豐田等世界知名汽車品牌所實施的多品牌戰(zhàn)略有本質的差異,后者這些企業(yè)的多品牌戰(zhàn)略多是通過一系列并購行為保存下來,形成品牌互補。畢竟一個全新品牌的打造并非易事,何況一口氣推出兩到三個品牌,如何清晰規(guī)劃產(chǎn)品定位,避免產(chǎn)品重疊,其精力和資金的投入甚至不亞于設計或制造環(huán)節(jié)的投入。
品牌提升之外,渠道建設則是自主車企進軍高端市場面臨的另一大難題。在汽車淘金熱散去以后,汽車商家對渠道加入更加謹慎,這將在很大程度上考驗自主車企的渠道管理能力。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