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克杰 (1933.11-)
廣西上林人。壯族。大學學歷。1984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7年9月參加工作。1952年-1957年在北方交通大學鐵道商務系運動工程專業(yè)學習(其間:1953年-1954年為北京俄文專修學校留學生部留學預備生)。
1957年-1969年任柳州鐵路局湛江車站實習生,南寧分局技術員。1969年-1979年任柳州鐵路局湛江車站報道員、技術員,湛江辦事處業(yè)務指導員。1979年-1984年任柳州鐵路局湛江車站技術員、辦事處業(yè)務指導員,柳州鐵路局南寧分局技術員、工程師、副總工程師、副分局長。1984年-1986年任柳州鐵路局副局長,局長、黨委副書記。1986年-1989年任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人民政府副主席、黨組成員、黨組副書記(其間:1989年9月-1989年11月在中央黨校學習)。1989年12月起任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委副書記。1990年起任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政府代主席、主席,
黨組書記兼自治區(qū)體改委主任,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委副書記。1993年1月-1998年1月任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人民政府主席(其間:1994年2月-1994年5月在中央黨校學習)。1995年12月起任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委副書記、區(qū)委常委。
1998年3月任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是中共十三大代表、第十四屆中央委員、十五大代表,第七至九屆全國人大代表(廣西)。
成思危
(1935.6-)
湖南湘鄉(xiāng)人,生于北京。15歲加入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前身)。1951年由香港回內地,在廣州南方大學學習,后分配到廣東省總工會工作。
1952年9月入華南工學院學習,1954年轉入華東化工學院,1956年畢業(yè)。曾任化學工業(yè)部沈陽化工研究院技術員,天津化工研究院技術員、室副主任,北京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技術員。1978年任化工部科技局工程師。1981年9月,以訪問學者的身份到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攻讀管理工程,1984年獲工商管理碩士學位(MBA);貒笕位瘜W工業(yè)部科技局高級工程師、總工程師。1987年成為全國軟科學科技進步獎評審組成員。1988年任化工部科技研究總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1989年任國家軟科學工作指導委員會委員。1993年任化學工業(yè)部副總工程師。1994年5月-1997年4月任化學工業(yè)部副部長,分管科技、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信息、出版等工作,并兼任部經濟技術委員會主任。1995年1月加入民建,1995年12月在民建中央第六屆四中全會上被增選為民建中央副主席。1996年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管理科學部主任。1996年12月當選為民建六屆中央委員會主席。1997年11月當選為民建第七屆中央主席。1998年3月任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1998年5月當選中國軟科學研究會理事長。1998年9月當選為臺灣研究會第四屆理事會副會長。是第七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科技界),第八屆全國政協(xié)常委,第九屆全國人大代表(河北)。
1997年作為中國政府代表團成員參加香港回歸政權交接儀式。
早年進行過硼資源開發(fā)利用的研究,后主持過全國磷資源開發(fā)系統(tǒng)研究等科研項目,還指導了汽車用高分子材料的研究。曾先后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三等獎,化工部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各一項。1998年5月被授予亞洲亞赫瑪獎章和榮譽證書。
譯著有:《硼的硼砂及硼肥制造》、《硼酸鹽在水溶液中的合成及其研究》、《無機鹽譯文集(硼專輯)》等。專著有:《無機鹽工業(yè)知識》(合著)等。
父親:成舍我。是中國報業(yè)的開拓者之一。1924年6月,在北京創(chuàng)辦了《世界晚報》、《世界日報》、《世界畫報》。此后數(shù)十年中,又相繼創(chuàng)辦了南京《民生報》,上!读蟆,香港《立報》,臺灣《立報》,北平、桂林及臺灣的世界新聞專科學校等。1952年底全家移居臺灣。1991年在臺灣病逝。
呂正操
(1905.1.5-)
生于遼寧省海城縣王山后村。1922年入張學良的衛(wèi)隊旅。1925年畢業(yè)于東北講武堂。畢業(yè)后任張學良的副官、秘書。曾在東北軍任連長、營長、少校副官隊長,沈陽同澤俱樂部主任,第五十三軍一一六師參謀處長,六四七團、六九一團團長。參加了西安事變。1936年任東北武裝同志抗日救亡先鋒隊總隊長。1937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抗日戰(zhàn)爭時期,任冀中人民自衛(wèi)軍司令員。1938年起,任八路軍第三縱隊司令員、冀中軍區(qū)司令員兼冀中行署主任、冀中區(qū)總指揮部副總指揮。1943年任晉綏軍區(qū)司令員,中共中央晉綏分局委員。
解放戰(zhàn)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lián)軍副總司令員兼西滿軍區(qū)司令員,東北軍區(qū)副司令員兼東北鐵路總局局長,東北人民政府鐵道部部長,中共中央東北局委員,軍委鐵道部副部長兼鐵道兵團副司令員。
建國后,歷任中央人民政府鐵道部副部長、代部長,中央軍委軍事運輸司令員,總參謀部軍事交通部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政委,1983年當選為第六屆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顧委委員。是中共第七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八、十一屆中央委員。第四屆全國人大常委,第二、三屆全國政協(xié)常委,第一至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
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曾獲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被授予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1990年獲國際網聯(lián)最高榮譽獎章。
原配:高崇德,1904年生于遼寧省黑山縣。曾任東北軍六九一團獨立游擊支隊留
守處長。
夫人:劉沙。
朱光亞 (1924.12-)
湖北省漢陽人,生于宜昌。1956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0年4月參加工作,1970年6月入伍,美國密執(zhí)安大學研究生院物理系原子核物理專業(yè)研究生畢業(yè)。1941年-1942在重慶中央大學物系學習。1942年-1945年在西南聯(lián)合大學物理系學習。1945年-1946年任西南聯(lián)合大學物理系助教。1946年-1950年留學美國密執(zhí)安大學研究生院物理系讀研究生,獲博士學位。1950年-1952年任北京大學物理系副教授。1952年-1953年任朝鮮停戰(zhàn)談判志愿軍代表團外文秘書。1953年-1955年任東北人民大學(現(xiàn)吉林大學)物理系教授。1955年-1957年任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物理研究室副主任。1957年-1959年任第二機械工業(yè)部四○一所(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員、二室副主任。1959年-1964年任第二機械工業(yè)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長。1964年-1970年任第二機械工業(yè)部第九研究院副院長。1970年-1982年任國防科工委副主任。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數(shù)學物理學部委員。1982年-1985年任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1985年-1991年任國防科工委科技委主任、國防科工委黨委常委,中國科協(xié)副主席。1991年5月-1994年任中國科協(xié)主席,國防科工委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國防科工委黨委常委。1994年3月補選為第八屆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1994年6月-1998年5月任中國工程院院長,1994年6月當選中國工程院主席團執(zhí)行主席、院士、黨組書記。1995年至1999年1月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995年5月任北京理工大學董事會名譽董事長。1995年10月起任中國國際科學和平促進會會長。1996年5月被推舉為中國科協(xié)名譽主席。1998年3月當選為第九屆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是中共第九、十屆中央候補委員,中共第十一至十四屆中央委員,中共十五大代表,第三至五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八屆全國政協(xié)常委。
是中國原子彈、氫彈科技攻關組織領導者之一。曾參與了中國原子彈和氫彈的試驗和研制,后又相繼組織實施了核電站籌建(如秦山核電站)、核燃料的生產以及放射性同位素應用等項目的研究開發(fā)計劃,并參與了“863計劃”的制定與實施。還參與了“中國工程院”的籌建工作。1988年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1996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
愛好:歐洲古典音樂、文學和體育。
夫人:許慧君
朱學范 (1905.6-1996.1.7)
浙江嘉善(今屬上海金山)人。早年當過送貨工人、上海郵局郵務生。參加過“五卅”運動,上海工人三次武裝起義。1928年在第五屆上海郵務工會小組長會議上,當選為上海郵務工會執(zhí)行委員兼交涉科長。1931年10月任抗日救國聯(lián)合會調查科科長。1932年任上海市總工會主席。1933年上海法學院畢業(yè),后留學美國哈佛大學。1935年組織社團--毅社。曾任全國郵務總工會常務委員,國際工會聯(lián)合會理事,國際勞工局理事。1938年6月以中國勞工代表的身分,出席了在日內瓦舉行的第24屆國際勞工大會,后與陜甘寧邊區(qū)總工會等共同發(fā)起組織中國工人抗敵總會籌備會。
1939年當選為中國勞動協(xié)會理事長,同年7月出席在瑞士蘇黎世舉行的國際工會聯(lián)合會第八屆代表大會。1941年6月出席在紐約召開的國際勞工大會非常會議,提出世界各國應對中、英、蘇及其友邦供給軍械,以加強抗戰(zhàn)力量的議案,獲得一致通過,1941年12月向美國全國勞工部會議作演講,介紹中國工人和人民抗戰(zhàn)的真實情況。
1942年代表中國勞動協(xié)會接受美國工人的委托,從日本占領區(qū)內遷出技工9千多人,在重慶舉辦了49屆工人文化技術社學校,并在重慶、成都、蘭州等地設立了工人福利社、工人托兒所等,撥出捐款給陜甘寧邊區(qū)總工會舉辦工人福利事業(yè)。1945年2月出席在倫敦舉行的世界工會代表會議,當選為世界工聯(lián)副主席,并向大會提出“所有對法西斯作戰(zhàn)的同盟國家,在擊潰德國后,仍將盡全部作戰(zhàn)力量對付日本”的建議。1946年2月參加慶祝政治協(xié)商會議成立大會。1946年8月6日國民黨軍警強行接管勞動協(xié)會在重慶的所有機構,8日在上海舉行中外記者招待會,公開向國民黨政府提出釋放被捕人員、查辦主犯、制止發(fā)生同樣事件等四項要求,11月在上海發(fā)表反對偽國民大會和反對將解放區(qū)工會排除出勞動協(xié)會的聲明,并經周恩來同意,將勞動協(xié)會總部遷往香港。
1948年參與組織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當選為中央常務執(zhí)行委員兼組織工作委員會主任。1948年2月從歐洲經蘇聯(lián)到達東北解放區(qū),并出席第六次全國勞動大會,在會上當選為中華全國總工會副主席。1949年9月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被推選為主席團成員。
建國后,歷任政務院郵電部部長,中華全國總工會第七至九屆副主席,中國國際交流協(xié)會副會長,中國紅十字總會名譽會長,中國國際友誼促進會理事長,中國醫(yī)學基金會主席,第五屆(1981年補選)至第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革第五、六屆中央副主席,第七屆中央主席兼中央監(jiān)察委員會主席。1992年12月被推舉為民革第八屆中央名譽主席,1994年11月起任中華全國集郵聯(lián)合會名譽會長。是第一至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二至四屆政協(xié)常委。
1996年1月7日在北京逝世,終年91歲。
朱蘊山
(1887-1981.4.30)
安徽六安人。早年參加光復會,進行反清活動,后加入同盟會,參加辛亥革命、討袁運動和反對北洋軍閥的斗爭。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以國民黨左派的身份參加了國民黨第二次代表大會。后因蔣介石公開叛變革命而通電反蔣,被國民黨開除黨籍。隨即參加南昌“八一”起義,參與組織抗日同盟軍的活動,是中華民族革命大同盟的發(fā)起組織者之一。
抗日戰(zhàn)爭末期和解放戰(zhàn)爭期間,參加了中國民主同盟,任中央常務委員,并和譚平山等人共同發(fā)起成立三民主義同志聯(lián)合會;和李濟深等人發(fā)起組織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任中央常務委員。1948年到達東北解放區(qū)。
建國后,歷任政務院人民監(jiān)察委員會委員,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常委兼組織部長。1978年當選為第五屆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1979年被補選為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是一至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四、五屆全國人大常委,一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二至四屆全國政協(xié)常委。
1981年4月30日逝世。
喬石 (1924.12-)
浙江定海人,生于上海。原名蔣志彤。華東聯(lián)合大學肄業(yè)。1940年參加工作,同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早年參加組織上海學生運動。1940-1945年任上海南方中學、光華附中地下黨支部委員、書記,上海地下黨中學區(qū)委干事,在華東聯(lián)合大學文學系學習,淮南華中局城工部調訓班學習。1945-1949年任上海地下黨學委中學區(qū)委組織委員、中學分委副書記兼組織委員,上海同濟大學地下黨總支書記,上海地下黨學委總交通,上海地下黨新市區(qū)委副書記,上海市北一區(qū)學委書記。1949-1954年任浙江省杭州市委青委宣傳部部長、組織部部長、市委青委書記,中共中央華東局青委統(tǒng)戰(zhàn)部副部長。1954-1962年任鞍山鋼鐵建設公司工程技術處副處長、處長,酒泉鋼鐵公司設計院院長兼鋼鐵研究院院長,酒泉鋼鐵公司陜西工程管理處黨委書記。
1962-1963年在中央高級黨校理論班學習。1963-1982年任中共中央對外聯(lián)絡部研究員、副局長、局長、副部長。1982年任中共中央對外聯(lián)絡部部長,中共中央書記處候補書記。1983年任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
1985年任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政法委員會書記。1985年-1998年5月任中央保密委員會主任。1986年任國務院副總理。1987年當選為中紀委書記。
1989年兼任中共中央黨校校長。1991年兼任中央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主任。1993年3月27日至1998年3月16日任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是中共第十二屆中央書記處候補書記(十二屆五中全會增選為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政治局委員,十三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十四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委,中共十五大代表,第七、八屆全國人大代表(浙江)。
1996年4月被古巴哈瓦那市政府授予榮譽市民稱號。1996年4月被加拿大里賈納大學授予名譽法學博士學位。
妻子:郁文
任建新
(1925.8-)
山西汾城(今襄汾)人,1948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并參加工作,北京大學工學院化學工程系肄業(yè)。1946年-1948年在北京大學工學院化學工程系學習。
1948年-1949年任華北人民政府秘書廳秘書。1949年-1954年任中央政法委員會辦公廳秘書,中央法制委員會秘書。1954年-1959年任國務院法制局秘書。1959年-1966年任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科長、處長。1966年至1971年在“文化大革命”中受沖擊,后下放“五七”干校勞動。1971年-1981年任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法律部處長、法律部部長。1981年-1983年任對外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秘書長,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副主任、黨組副書記。
1983年-1988年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黨組副書記。1988年-1998年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黨組書記。1988年-1992年任中共中央政法領導小組成員兼秘書長,中共中央政法委員會副書記兼秘書長。1992年-1997年任中央書記處書記。1992年-1998年4月任中共中央政法委員會書記。1994年5月當選為中國法官協(xié)會會長。1998年3月當選為第九屆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1998年4月任第十四屆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中國海事仲裁委員會名譽主任。曾任國際保護工業(yè)產權協(xié)會中國分會會長,中國法學會副會長,中國國際法學會副會長、名譽會長,中國經濟法學會副會長,通過法律維護世界和平中心執(zhí)委兼亞洲地區(qū)主席,中國海事仲裁委員會主席,
中央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主任。是中共第十三屆中央委員,十四屆中央委員,十五大代表,第七至九屆全國人大代表(山西)。
1994年11月被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授予金質獎章,以表彰其在中國保護知識產權領域作出的貢獻。1997年獲國際保護工業(yè)產權協(xié)會成就獎。
妻子:牛立志。
華羅庚 (1910-1985.6)
江蘇金壇人。祖籍江蘇省丹陽縣舫仙橋。早年初中畢業(yè)后自學數(shù)學。1932年應當時清華大學數(shù)學系主任熊慶來邀請,到清華大學工作,任助教、研究員、教授。1936年被選派到英國劍橋大學學習。1938年回國,任西南聯(lián)大教授。1946年后赴美國、英國講學。1950年回國。歷任清華大學教授,中科院數(shù)學所所長,北京大學教授,中國數(shù)學會理事長,中科院學部委員,中國科技大學副校長,中科院副院長,中國科協(xié)副主席,民盟第五屆中央副主席。1985年被增選為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197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被法國南希大學授予名譽博士稱號。1982年被美國國家科學院選為外籍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授予榮譽理學博士學位。1983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85年被選為聯(lián)邦德國巴伐利亞科學院通訊院士。
曾獲中國科學院1956年度科學獎金一等獎。編著的數(shù)學普及讀物《統(tǒng)籌方法平話及補充》深受工廠企業(yè)職工歡迎,為在基層推廣應用優(yōu)選法和統(tǒng)籌法,足跡遍及全國。1959年后與數(shù)學家王元合作開拓了用代數(shù)數(shù)論方法研究多重積分近似計算的新領域,其研究成果被國際數(shù)學界稱為“華-王方法”。
主要著作有《堆壘素數(shù)論》、《數(shù)論導引》等。
1985年6月在日本講學考察時,因心臟病發(fā)作于12日在東京逝世。
1992年湖南教育社捐資設立了華羅庚數(shù)學獎,同年在江蘇省金壇縣動工興建“華羅庚科技信息中心”。
1993年,華羅庚銅像在江蘇省金壇縣落成。
1994年6月,華羅庚銅像在中國科學院數(shù)學所、應用數(shù)學所、系統(tǒng)科學所、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所落成。
1995年5月12日,華羅庚半身銅像在中國科技大學物理教學樓前落成。
妻子:吳筱元。
莊希泉 (1888.9.9.-1988.5.14.)
福建省廈門人。9歲進私塾,后在廈門東亞書院讀書,又到私人學館學習。18歲到上海經商,任莊春成商行經理。1911年辛亥革命后,任軍政府“南洋募餉隊”隊長到新加坡募捐。后任中華實業(yè)銀行南洋總分行協(xié)理。1915年在新加坡創(chuàng)辦中華國貨公司。1916年創(chuàng)辦新加坡南洋女子師范學校,任董事長。1921年因抗議殖民當局,被驅逐出境。1922年在廈門創(chuàng)辦廈南女子中學。1925年加入改組后的國民黨,曾任國民黨福建省臨時黨部執(zhí)行委員。30年代初,在菲律賓合辦《前驅日報》,宣傳反蔣抗日。1934年回國后曾被捕?箲(zhàn)前后,在香港創(chuàng)辦建光學校、立華女中,出版《戰(zhàn)時日本》雜志。香港將淪陷時,遷往廣西桂林。并和其子把香港全部動產運回內地拍賣,交給中共作經費。抗戰(zhàn)后,在新加坡創(chuàng)辦捷通行。1947年在香港加入中國民主同盟。
建國后,歷任華僑事務委員會副主任,第五、六屆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全國僑聯(lián)副主席、代理主席、主席、名譽主席,中國華僑歷史學會會長,華僑大學董事長。1982年列席中共十二大。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第一、二屆全國人大代表,三至五屆全國人大常委。
著有《南洋英屬教育之危機》(合著)。
1988年5月1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夫人:余佩皋 (1888.6.15-1934.8.12)
華僑。教育家。江蘇蘇州人。1907年考入北京高等女子師范(今北京師范大學)。1911年畢業(yè)后,任廣西桂林省立女子師范校長。1915年任婆羅洲山口洋中華學校校長。1916年與莊希泉創(chuàng)辦新加坡南洋女子師范學校(今南洋女子中學前身),任校長。1920年11月7日結婚。1922年5月在廈門創(chuàng)立廈南女學,后改為廈南女子中學。1924年在廈門任國民黨福建省臨時省黨部執(zhí)行委員。1927年2月被調往福州,任國民黨福建省黨部執(zhí)行委員、婦女部長。1934年8月在蘇州突患急性上升性脊髓炎,同年9月12日在上海紅十字醫(yī)院逝世。
兒子:莊炎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