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經典閱讀時代重來?
就讀者來說,重讀經典是其成熟的標志之一
★ 文/康慨 攝影/甄宏戈(本刊記者)
最近的幾次國民閱讀狀況調查結果顯示,中國人的閱讀率持續(xù)走低,對經典作品的閱讀更呈下降趨勢。然而,如果你現在走進書店,卻會得到與此相反的印象,經典圖書的品種與數量,再版與重出的密度和頻率,均已超過了前些年的水平。
中國似乎正在迎來一個新的經典出版的黃金時代。
怎么解釋這種經典出版與閱讀之間二律背反的現象呢?
曾經錯過的時代
“經典是那些你經常聽人家說‘我正在重讀……’而不是‘我正在讀……’的書!边@是偉大的意大利小說家卡爾維諾對“經典”做的第一條定義。其中包括兩種含義:首先,此人“確實”正在重讀他以前讀過的書;其次,他以前可能并未讀過,但羞于承認,不過,他至少曾經聽人說起此書,或是看過據此改編的影視作品。
重讀證明了經典擁有更長久的生命力,被動的初讀(不管你是否承認)則暗示著經典閱讀具有的某種社會屬性——迫于外界的壓力去閱讀,為了獲得他人的承認,為了“面子”去閱讀,甚至偽裝閱讀。
當然,更重要的是經典作品所能帶來的巨大的閱讀樂趣。我們不必在此奢談其文學性和思想性,但它們超越時代,歷久彌新的最大秘密,便在于總能讓讀者從中找到共鳴。從中世紀的流浪兒、19世紀的俄國貴族青年,或兩次世界大戰(zhàn)之間布拉格的小職員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中國近年來才開始提倡素質教育的理念,但一代年輕人已經錯過了經典閱讀的大好時光,他們中間,意識到要回頭補課的大有人在。此時,首先選擇經典,情理之中。
隨著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中國人的圖書消費實際上是在增長的,否則便難以解釋出版市場的興旺。比起30年前,中國人無疑有了更多的錢,更大的居室空間,以及更多可以購買的書,這一切,都使得個人藏書變得更為容易,而經典作品必然是藏書的首選書目。藏書的目的未必全然在于閱讀,書架上的經典同樣可以用做裝飾,向客人和鄰居無言地宣示其主人的文化修養(yǎng)。
此外,中國的圖書館系統(tǒng)在公共閱讀服務方面作用極其微弱,迫使有閱讀需求的讀者不得不進入書店,自己掏錢買書,而非到圖書館借閱。
就讀者來說,重讀是其成熟的標志之一。英國前段時間有個調查,證明英國人重讀的比例相當高!捌簌Z經典”文庫進入中國后印量始終居高不下。實際上,普通讀者了解新書的渠道非常有限,讀經典是個安全的選擇,不至于被花花綠綠、難辨真?zhèn)蔚膹V告輕易誤導。
“四書”普及的可能
“舊”是經典的另一個主要特征。從出版方的角度而言,新書的版權價格或推廣費用持續(xù)上漲,且面臨著難以掌控的市場風險,相形之下,經典再版無疑更便宜,也更安全,并能為出版商賺得品位和名聲。
過了版權保護期的老經典甚至不必再支付任何版權費用。任何一家出版社都可以出《三言二拍》《紅樓夢》,而對外國文學經典,比如托爾斯泰或狄更斯的作品,只要一次性地支付中文譯者稿酬即可,許多不負責任的出版商甚至找來完全不懂外語的“剪刀手”,利用幾個現有譯本東拼西湊,快速炮制種種新譯本,蒙騙不明就里的讀者。
另外,中國在1992年才加入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的《伯爾尼公約》,此前在未獲版權許可情況下翻譯出版的大量外國現代文學經典,經歷之后十幾年的空白期,早已絕跡于書店。市場對其中許多名著的需求十分強烈,如懷特的童話《夏洛的網》、塞林格的短篇小說集《九故事》、納博科夫的《洛麗塔》等等,從而推動了大量此類作品近年來的重新出版。
還有些外國經典作品,由于政治、倫理、翻譯難度,或市場狹小等原因,此前一直未有中譯本引進,隨著中國開放程度的增加,這些書正在不斷面世。
經典不一定必讀,卻應常備。有出國經歷的人多半會注意到,在西方國家旅館房間的床頭,常擺放著一部《圣經》。美國歷史學家余英時曾經就此提出過一個很實際的建議:中國旅館的每個房間都應該放一部“四書”,就像日本人放佛經,西方人放圣經一樣。他在接受某次采訪時說:“擺一本四書總有人會翻兩句,得一句有一句的好處!
我們的旅館房間,很快就要常備安全套了,但“四書”這類經典要在同一地點出現,看起來仍然十分遙遠。
被電視放大的經典
愛讀書的人不需要理由,不讀書的人卻有許許多多的借口:沒時間,忙炒股,打游戲,或者趕著去各個博客搶沙發(fā)。
讀書是一種愛好和習慣,也是一種需要不斷實踐才不致荒廢的技能,因而從小培養(yǎng)良好的、持續(xù)的閱讀習慣便十分重要。
卡爾維諾不否認過早閱讀經典往往不能盡得其精髓,因為我們小時候沒耐心,精神不能集中,或缺乏人生經驗。但是他也指出,青少年的閱讀,可能具有“形成性格的實際作用”,而經典作品正是具有一種特殊的效力,就是“它本身可能會被忘記,卻把種子留在我們身上”。
教育專家們已經發(fā)現,閱讀開始的越早,便越有可能發(fā)展成一生的愛好。十幾歲的時候再去開始這樣的嘗試,已為時太晚,從而喪失掉了親近圖書的最好機會。
然而現在,甚至一部分老師也開始對經典產生質疑,認為這些作品對孩子們來說太艱深和枯燥,為了迎合孩子的興趣,不惜以輕松甚至輕佻的作品取而代之。不久前,圍繞著中學課本“金庸戰(zhàn)魯迅”事件而發(fā)生的爭吵,正是這種奇怪心態(tài)的反映。殊不知,現在我們孩子們的問題,不在于經典讀得太多,而是太少,不在于讀得太早,而是太晚。
新一代的電視學者們,也把眼光盯緊了經典。但是,轟轟烈烈的品《三國》和解《論語》行動,并未將數量龐大的讀者引向經典本身。于丹的聽眾們走進書店,眼中仍然只有于丹,而非《論語》,至多用余光看兩眼《喪家狗》。
美國有個影響極大的電視讀書節(jié)目——“歐普拉讀書俱樂部”,由電視脫口秀女皇歐普拉·溫弗莉主持,每季度發(fā)布一本推薦圖書,在家庭婦女中有驚人的號召力,所薦圖書,即便是《安娜·卡列尼娜》這樣“老”的大部頭,其銷量也動輒超過百萬冊。但是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銷量卻幾乎從未因此得到任何拉動。歐普拉推薦什么,她的觀眾們就讀什么,之后便是等待,等待下一本推薦書的發(fā)布。
于丹和易中天的讀者,與歐普拉的觀眾沒有什么區(qū)別,他們被電視無限度放大的經典光環(huán)輕易催眠,只是被裹挾進了一場媒體與商家合謀的打著經典旗號的商業(yè)狂歡。閱讀此時成了另一層文化的包裝,一種營銷的手段。 ★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