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海底800多年的南宋沉船——西沙華光礁Ⅰ號的遺存船板,28日中午12時30分運抵海南省瓊海市潭門港。這標志著西沙華光礁Ⅰ號沉船成功打撈上岸,也填補了中國水下考古的一項空白。
海南省文體廳廳長范曉軍說,南海是我國古代水上絲綢之路的主要海域,水下文化遺產極其豐富。西沙華光礁Ⅰ號沉船日后的保護、修復、展示全部在省博物館進行。目前規(guī)劃中的省博物館二期工程——南海博物館的籌建工作已提上工作議程。
作為唯一獲準隨隊采訪的海南媒體記者,海南日報記者和水下考古隊員一起,在海上采訪近一個月,見證了沉船打撈的許多激動人心的瞬間,也切身感受到水下考古工作的艱辛。
早在2007年3月,國家博物館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和海南省文體廳就曾組織相關人員對華光礁Ⅰ號沉船進行第一次發(fā)掘,打撈出水近萬件瓷器。今年對沉船的發(fā)掘工作是在去年基礎上,將船體進行拆解,對511塊船板逐個編號、繪圖、拍照后,按順序打撈出水,就地進行防霉保濕處理后,包裝封箱運輸。
中國外銷瓷研究專家、福建省考古所所長栗建安透露,通過對沉船的船貨、船體的初步判斷,這應是一艘南宋古船,船上滿載景德鎮(zhèn)窯、龍泉窯、德化窯等窯口精美瓷器,從福建泉州港出發(fā)駛向東南亞地區(qū),途經西沙華光礁水域,遭遇強烈的東北季風,觸礁沉沒。
“西沙華光礁Ⅰ號沉船的船板層數(shù)達到五層,局部出現(xiàn)六層相互疊壓現(xiàn)象,最長的船板達14.4米,寬度超過0.45米。經過800多年的海水浸泡,這艘船目前僅西半部保存較好,根據(jù)對稱原理復原古船,將對研究我國的造船史和海外交通史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栗建安說。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我國水下考古隊成立以來,發(fā)掘過多處沉船遺址,但要么未對船體進行發(fā)掘,要么船體破壞非常嚴重,從未開展過類似對于西沙華光礁Ⅰ號沉船遺址這么大規(guī)模、長時間的水下考古發(fā)掘工作。
國家博物館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張威說,西沙華光礁Ⅰ號沉船打撈當之無愧成為我國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水下船體發(fā)掘,不管是工作方法還是程序均與以前在灘涂或陸上進行的船體發(fā)掘大不一樣,填補了我國水下考古的一個空白。
30名中國水下考古隊員今日同船抵達瓊海潭門港。國家文物局、國家博物館、省文體廳有關人員到潭門港迎接隊員凱旋。
本次考古發(fā)掘歷時45天,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曾親臨水下隊員作業(yè)海域,看望考古工作人員并送去給養(yǎng)物資。
黃晶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