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場弊端叢生的時代,由于清廷對老年秀才往往給予優(yōu)待,也不免有人鉆這項政策的空子。晚清名臣張之洞曾論及此種現(xiàn)象,童試中有很多人年齡不過五六十歲,卻報稱八九十歲的。謊報年齡,不過是希圖得到國家恩賞,坐得舉人、進士之名,以此威嚇百姓,為害鄉(xiāng)里。這當然還是自己謊報年齡的,還有一種情況,是考官們?yōu)榱藶E施恩賞,往往為名落孫山的人謊報年齡,以圖得到特恩,賜以舉人頭銜。(清)劉聲木:《萇楚齋五筆》卷5,中華書局1998年版,第991—992頁。
科舉成為一些讀書人一生惟一寄托時,就不免會出現(xiàn)一些“范進”式的考生。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乾隆時,寧波有一名叫金法的考生,多次考試不成,得了瘋病,被鎖禁起來已多年了。乾隆三十年鄉(xiāng)試時,忽然病好了,于是進場參加考試,竟然考中了舉人。赴宴時,猛然想起考卷中有一個問題沒答,深恐被發(fā)現(xiàn)會取消自己參加會試的資格,于是瘋病突發(fā),再次被家人禁鎖起來,幾年后不治而亡。(清)錢泳:《履園叢話•科第》卷13,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350頁?婆e時代,這類事件本身就多,而清代科舉如兒戲,百弊叢生,這類范進式的考生的故事,屢見不鮮,也不知害了多少人的性命。
科舉制度的弊端當然還不止于此。相傳,有一位外國人來華,在京師書肆中買到一份當年狀元的考試文章,看了之后,大為嘆服,中國人的哲學、文學真是了不起,于是在京城住下來。次年,又買到一份狀元的文章,發(fā)現(xiàn)與前一年所購的文章差不多,不免詫異。到了第三年,再買一份來看,與前兩份還是沒多大區(qū)別。其實這就是科舉制度的一個關(guān)鍵的問題,八股作文,大多沒有多少新意。《清稗類鈔》載:光緒帝有一次閱朝考卷子,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考卷“意皆從同”,不禁感嘆說:“以這種方式錄用人才,也難怪學非所用!痹谶@處情況下,考中了的未必一定有才,沒考中也不一定就真的學問不夠。所以,皓首窮經(jīng)的老秀才中也有不少有才學的人,也有一些死讀圣賢書的書呆子。也只有在科舉時代才會出現(xiàn)百歲考生那樣的事情。
摘自:《細說清人社會生活》(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作者:潘洪鋼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