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上部分研究者力挺漢字“整形”
近日,坊間對44個“整形”漢字大多持批評態(tài)度,然而滬上的一些文字研究專家卻致信本報,認為撇開修改個別漢字的社會成本問題,單從漢字的構字規(guī)范來看,其間的合理性還是應當大力宣揚的,特別是要讓青少年學生從漢字表意的特性來研讀字形結構,學漢字千萬不能囫圇吞棗。
還原字形本來面目
8月12日,教育部公布了《通用規(guī)范漢字表》的研制情況并公開征求意見。然而,10多天來有關網(wǎng)站的調查顯示,逾八成網(wǎng)民表示反對對“琴”、“親”、“魅”等44個漢字的字形進行調整。民間的主要觀點認為,漢字是一種負載信息的書面符號,只要人們普遍愿意使用并能明白其表達的意思,這樣的漢字就很好地完成了它的使命,無須修改,而且修改的社會成本也將是巨大的。
但是,上海汲原堂漢字研究中心的一群研究者來信力挺此次44個“整形”字,他們說,漢字不應僅僅被看成是“書面符號”,而是一種“表意性質的音節(jié)文字”,完全不同于主要是表示“讀音”的拉丁語系文字,F(xiàn)代規(guī)范漢字是由古漢字經(jīng)過圖畫象形(甲骨文、金文)、線條(篆文)、點劃(隸書、楷書)等階段,伴隨幾千年的演變和規(guī)范而逐步形成的。因此,不對個別漢字做“整形”,使其盡可能還原其“本來面目”,將會使得原本就已不斷削弱的漢字“表意”特性喪失殆盡。
筆畫調整事出有因
漢字研究者李山川說,對漢字筆畫調整的批評不能感情用事,而要追根尋源。比如,將“雜”字的下半部改為“木”,“九”表示多,“雜”字的意思就是多種樹木相混合,故而引申出“摻雜”“交錯”“不純”等詞義。再如,“條”字是由繁體字“條”簡化而來的,“條”由“攸”和“木”兩個部分組成,表示“長”的意思,因此“條”的意思就是“樹木細長的枝條”,這樣看來,“條”字下半部改成“木”也是合理的。
最令人詫異的是,“轂”字在“整形”后,其左下部分“車”之上加上了一短橫。李山川說,“轂”字是由繁體字“轂”簡化而來的,其左半部分在甲骨文中很像編鐘一類的樂器,而其右半部分的甲骨文又類似手持槌的樣子。因此,“轂”字很像有人持槌敲打樂器,引申表示“有堅硬外殼的事物”。經(jīng)過這樣的分析,將解釋為“車輪中心,有洞可以插軸的部分”的“轂”字稍作“整形”,即在“車”上加上“一個堅硬外殼”,也屬于“事出有因”了。
學寫漢字先要識義
《通用規(guī)范漢字表》征求意見稿收字8300個,雖數(shù)量眾多,但其實也是由400個左右表意象形的基本字根組成的,如“木、水、火、又、人”等,每個字都像搭積木一樣組合而成。依托于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重點基地的上海汲原堂漢字研究中心負責人張立軍說,中心根據(jù)規(guī)范漢字表設計的教學數(shù)據(jù)庫已經(jīng)問世,可以根據(jù)字的音、義、起源典故等要素,向初學者特別是兒童提供較為詳盡的“說文解字”,甚至可以運用新的規(guī)范字表重新“編制”教材。張立軍說,學漢字關鍵是能讀其音、識其義,特別是在兒童剛開始學寫漢字的時候,就應當讓他們了解“這個字為什么這么寫”,這樣就可以有效地減少寫錯別字。
(本報記者 王蔚)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