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看似簡單、平常、記錄辛酸歷程的“少年日記”,從中揭示農(nóng)民工子女進城求學普遍遭遇到的學!板e位教育”,尤其是令人遺憾的家庭教育。記者連續(xù)兩天走進西安市外來務工家庭較多的幾個“城中村”,對外來務工子女家庭教育狀況進行了調(diào)查。
第一個家庭———
爸媽沒文化 教育女兒?俊按颉
來自藍田縣葛牌鄉(xiāng)的吳一寶夫婦來西安打工10多年了,女兒園園2002年開始在城中村里的小學上一年級,期間由于情況不允許,第二學期便將園園轉(zhuǎn)回到藍田老家。吳師傅說,園園在老家學習還可以,在班里屬于前兩三名,后來他又不忍心看到女兒在老家艱苦的環(huán)境下成長,2003年讓園園重新在西安上小學一年級。但沒想到園園從去年開始至今,成績一路下滑,有時看著園園做作業(yè),答對的題卻不多。
吳師傅告訴記者,園園現(xiàn)在學的知識,他和妻子要看半天,也許是由于文化程度所限,有的題他們也不會,有時好不容易搞懂了講給孩子聽,孩子卻怎么也聽不懂,特別是妻子,這時就氣兒不打一處來,動手打罵孩子,如此以來,園園似乎反應更遲鈍。
孩子的苦惱:
不會的題不敢重復問老師
在園園看來,她的學習成績在全班還可以,有時老師講課她聽不懂,下課后去問老師,當老師給她重新講完后,她依然不懂,這個滿臉稚氣的女孩告訴記者,遇到這種情況,自己便再也沒有勇氣第二次又去問老師了。而有時,老師莫名的大發(fā)脾氣,也令她和同學們瞠目結(jié)舌,尤其是當老師連他們做的作業(yè)看都不看一眼,就直接質(zhì)問他們:都寫的啥嗎?對于糾正錯誤題時,如果錯的多,老師會重新講解,要是錯的少,老師就不會再去講。
第二個家庭———
家長忙生意 學習好壞全憑“娃”
來自安徽的馬師傅和妻子在西安做水果生意已經(jīng)有10多年了,在采訪中,馬師傅向記者介紹說,自己和妻子都是小學文化程度,四個孩子中,三個上小學,一個上初中,為了養(yǎng)家糊口,他和妻子整日忙于水果生意上,孩子們的學習只能憑自覺性,作為家長一來沒有閑暇時間,二來也不懂孩子們所學的知識。令他們夫婦欣慰的是大女兒上初中在四個孩子學習中最好,而最小的兒子上小學四年級的學習成績也均能達到90分以上,上小學的三女兒成績也一直保持在80分到90分,讓夫婦倆最操心的則是同樣上小學的二女兒有撒謊的毛病,有時晚上10點多才回家,從來不給家里說干什么去了,盡管夫妻倆打罵,但始終都無濟于事。
孩子的苦惱:
爸媽忙于生意很少陪孩子
馬師傅的小兒子點點(化名)告訴記者,爸爸媽媽平時都忙著生意,他和姐姐們已經(jīng)習以為常了,平時只要放學先去水果攤找媽媽,要是媽媽不在,那肯定是在家里為他們做飯,他才自己回家。而每天下午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趴在家里低矮的飯桌上寫作業(yè),要是碰到不會的題,就請教姐姐,姐姐要是還不會,就只好空起來。當記者問他,老師如果看到他不會做的題空著,會不會給他講解?點點說:有時講,但多數(shù)都不會講。因為他從來不敢大膽地去問老師,生怕老師生氣。
第三個家庭———
娃娃咋學習 老師說了“算”
2000年,譚師傅帶著一家從藍田九間房鄉(xiāng)來西安打工,提起兒子小瀟(化名),他說,為了讓孩子以后脫離農(nóng)村,他和妻子毅然決定,妻子負責照顧孩子,他負責打工賺錢。即使工作再忙,孩子的成績是他最為關心的,但是從目前看來,小瀟還是令他們夫婦比較滿意,數(shù)學成績均在95分以上,語文成績也在90分左右,主要是作文能稍差一些。而小瀟從來在學校不惹事,老師也從來沒有因為小瀟犯錯誤找過他。
譚師傅說,小瀟的課外書籍如果老師要求買就買,英語、奧數(shù)等輔導班也是經(jīng)過請教老師才決定,他說,小瀟的老師告訴他,如果孩子成績穩(wěn)定在90分以上,可以考慮,如果成績不穩(wěn)定,報輔導班也不起作用。
孩子的苦惱:
不會做的家庭作業(yè)要去問老師
小瀟告訴記者,每天上學、放學都不用大人操心接送他,他自己完全可以照顧好自己,因為他知道,媽媽在家里隨時等著他回來,所以只要一到放學時間,他就很快回到家,以免媽媽擔心。每天下午回家的第一件事是自覺地寫作業(yè),要是碰到不會做的題,就問媽媽,媽媽要是也不會,就只有等到爸爸晚上下班回家后再說,小瀟說,如果爸爸還不會,就只好將不會的題空下來等到第二天上學時再問老師。當記者試探性地問小瀟,在學校你真得主動去問老師嗎?小瀟便低頭不語了。(記者 李海濤 張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