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居”帶來的效應把“買不起房子”這個問題再度炒起來,什么地方政府斂財說、地產老板黑心說在無數(shù)論壇被熱捧。我承認,這些說法都有道理,地方政府、地產老板的確在房地產業(yè)形成了利益同盟。但問題是,“買不起房子”在當今的中國社會是否真是那么重要的話題?
買房子的多是什么人?剛參加工作沒幾年,新婚或剛有孩子的年輕人。即使按照歐美發(fā)達國家的標準,這些人沒有積蓄也是正常的,買不起房更是天經(jīng)地義。按照中國的人均GDP,我實在找不出什么理由認為青年人一定要在工作后數(shù)年以內就有能力買房子,而且是大城市的房子。
個人以為,“買不起房子”之所以成為很多青年人(網(wǎng)絡上的主力軍)的共鳴,主要是因為有一部分青年人買得起房,另一部分買不起,造成了心理落差。買得起的那群人不是因為自己有錢,而是爹媽有積蓄(“文革”過來的老一輩人大都有存錢的習慣,省吃儉用也不搞投機,幾十年下來數(shù)字可觀)。而生活在農村的孩子進城后,本來就想畢業(yè)后留城,而父母又沒有積蓄給他買房,加上“農村娃”的自卑感,就算不被女友看不起,也會因為女方家庭的壓力而引起矛盾,最后只能把壓力發(fā)泄給政府:你們把房價降下來就好了嘛。
但房價這個東西不是說降就能降的,首先供需關系擺在那里,剛性需求極其旺盛,地產商人又不是慈善家,沒有義務降低利潤。而政府這邊有三個辦法可以降低房價:提供廉價房,政策壓價,提供更多土地。第一個方法可行,但廉價房不是給剛參加工作的小年輕,而是給拆遷戶和月收入遠低于平均線的城市貧民的,且物業(yè)較差戶型太小,地理位置也多偏僻,小白領夫妻們還看不上呢。第二個辦法已經(jīng)證明是失敗的,因為政策在市場經(jīng)濟下是斗不過價格杠桿和價值規(guī)律的,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很多政策反而被利用,幫倒忙。第三個辦法是唯一的出路,因為政府擁有土地資源,但問題是蛋糕再大也總有分完的一天。
且慢,中國如此廣闊,怎么會沒有地呢?原因在于,中國的地皮雖多,但經(jīng)濟集中在發(fā)達的沿海城市,而這些城市的地皮是極其有限的。城市小年輕不會去當農民,也不會回到落后的家鄉(xiāng)去創(chuàng)業(yè),而在城市里搞低端工作的大多數(shù)必然在高不成低不就之間徘徊。
很多人可能要問,為啥不租房子呢?“沒有安全感”、“通貨膨脹”等都是次要因素,因為買房說白了也只有70年產權,不是西方意義上的不動產權,而中國的通脹在全世界發(fā)展中國家中還算較低水平。關鍵還是“不患寡而患不均”,有人叫喊“買不起房”的時候,更有很多人“買得起房”。說句笑話,多少人的女友是因為自己沒房而投入他人懷抱的,在網(wǎng)絡上發(fā)泄發(fā)泄很正常。
但歸根結底,這些人仍是高端中的一部分。在大中城市能夠上網(wǎng),這本身比起8億田間地頭的農民和農民工來說已經(jīng)是享受了。農民倒是有一間磚瓦房,可惜產權還不是自己的,隨時可能改為工業(yè)用地;城里人再窮也有三餐和方便的城市資源,業(yè)余看個電影啥的,農村人眼望黃土背朝天,很多地方連自來水都沒有,青年人在外地打工一年,還不一定拿得到工資,他們的血淚誰來拍成電視?
說白了,中國的問題和社會矛盾不在于那些網(wǎng)絡上叱咤風云的城市小年輕,而是在農田里默默忍受的那些老實巴交沉默寡言的人。如果真把什么“買不起房”當做當前社會的主要問題,無疑是錯誤的判斷。而就算要真正解決房價問題,根本上的出路還是要縮小地區(qū)差距,扶植農村和中小城鎮(zhèn)。(心波)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