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之前的20多年中,中國沒有房地產市場,沒有房地產業(yè),只有建筑業(yè)。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國家是高積累、低消費,民眾是先生產、再生活。那時,我國的住房制度被概括為“國家統(tǒng)包住房投資建設,以實物形式向職工分配并近乎無償使用的福利性住房制度”。即由國家或單位集中建房,再分配給職工使用,產權公有,個人繳納較低租金。
由于福利分房制度,使得住房建設投資“有去無回”,住房建設以及維修和管理成了國家的沉重包袱,職工對住房也形成“等、靠、要”的觀念,隨著家庭人口的增加,城市居民住房形勢越來越嚴峻。
“那時候人多房少,房子是按照工齡、職稱和貢獻多少來分配的!碧崞鸶@址,年過七旬的范連慶老人對記者打開了話匣子。“分配到單位時,都是三四個人一間宿舍;工作五六年后,也還是和幾個人擠在只有幾平方米的房間里!痹S多和范連慶有著相同記憶的人,對當時居住條件最深的體驗莫過于擁擠。
“當時人們是千方百計的利用空間,在本已狹小的空間里東挪西移,走廊里堆滿了雜七雜地八的東西!狈哆B慶老人感觸地說道,“對一個普通工薪家庭來說能在退休前分得一套6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已經很不容易了,而一旦兒女成家,就只能與父母擠住在一起,三代同屋的住房現(xiàn)象普遍存在于眾多家庭之中!
“文革”結束后的知青返城高峰,和上世紀50年代生育高峰帶來的結婚高峰,讓城鎮(zhèn)居民的住房矛盾,在1978年前后開始突出。然而,面對全國869萬城鎮(zhèn)缺房戶,“統(tǒng)一管理,統(tǒng)一分配,以租養(yǎng)房”的公有住房實物分配制度,使疲弱的國家財政早已無力承擔。
關系民生的房子問題,成為當時決策層不得不思考和解決的棘手問題。
1978年9月,鄧小平提出:解決住宅問題能不能路子寬些,比如允許私人建房或者私建公助,分期付款,把個人手中的錢動員出來,國家解決材料,這方面潛力不小。此時,距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還有3個月時間。
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后,針對住房問題,鄧小平再一次說,“城鎮(zhèn)居民個人可以購買房屋,也可以自己蓋,不但新房可以出售,老房子也可以出售,可以一次付款,也可以分期付款,10年、15年付清。住宅出售后,房租恐怕要調整,要聯(lián)系房價調整房租,使人們考慮到買房合算,對低工資的職工要給予補貼。
鄧小平的講話打破了傳統(tǒng)的住房公有制、福利制觀點,描繪出了住房新制度的基本藍圖。1980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批轉《全國基本建設工作會議匯報提綱》中正式提出實行住房商品化政策,準許私人建房、買房、擁有自己的住宅,不僅新建住宅可以出售,現(xiàn)有住宅也可以出售。
“但問題是,大家手上都沒有什么錢,沒有能力買房。住公家的房子,不僅房租便宜,而且維修費用也不用自己支付,為什么還要買房子呢。”范連慶老人的顧慮從某種程度上說代表了上世紀80年代絕大多數(shù)人的想法。
1988年1月,第一次全國住房制度改革工作會議召開,會議系統(tǒng)全面地提出了我國房改的整體構想,勾勒了我國政府新的城鎮(zhèn)住房政策的輪廓,中國住房制度改革的大幕徐徐拉開。之后,公房出售、住房公積金制度完善、國家安居工程等房改重要內容相繼開展。
隨著新住房時代的開始,1989年范連慶老人將單位分給的兩間平房,按照工齡扣除房屋折舊,花了萬把塊錢買了個二室一廳的房子,住進了單元樓。范連慶老人回憶道,還記得當時全家人興奮得幾乎一夜沒睡。
轉眼到了1994年,國家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全面建立住房公積金制度,這成為中國商品房時代來臨的前奏。1998年7月,國務院以《關于進一步深化城鎮(zhèn)住房改革加快住房建設的通知》為標志,中國房改開始了從福利到貨幣的實質性一步。
而這一年恰逢亞洲金融危機,東南亞各國樓市一片黯淡。中國雖然沒有受到危機的直接沖擊,但仍然面臨內需不足、消費不振的局面,而住房貨幣化正好成為啟動內需,拉動經濟增長的最好辦法。也正是從那時起,延續(xù)近半個世紀的福利分房成為歷史,商品房全面進入中國普通民眾的生活。
2000年,范連慶老人用多年的積蓄和一雙兒女湊的30萬元錢,購買了現(xiàn)在居住的這套140平方米的房屋?粗鴮挸髁恋目蛷d,坐在搖椅上的范連慶老人不禁感慨地說道:“幾十年前何曾想過能住上這樣的房子啊!足矣,足矣!逼饺绽铮先俗钕矚g做的事情就是,在灑滿余輝的陽臺上,逗逗他心愛的鷯哥。
在住房制度改革后的幾年時間里,中國房地產市場的快速發(fā)展,不但給城鄉(xiāng)面貌和人居環(huán)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改善,而且成長為國民經濟支柱行業(yè)——房地產業(yè)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持續(xù)保持在兩個百分點以上,房地產業(yè)和建筑業(yè)累計占GDP的增加值的比重超過10%。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