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澳門十二月十七日電 題:澳門:人類文明實驗室 中西交流之平臺
中新社記者 路梅
漫步在澳門街頭,隨處可見的是色彩瑰麗的南歐風(fēng)格建筑和中式建筑毗鄰而立,甚至墻瓦相接。圣老楞佐教堂與鄭家大屋相望,大三巴牌坊后面是小巧精致香火頗旺的哪吒廟,在一些天主教神像的造型中,可以看到東方衣著和面孔。可以說,沒有哪個城市像澳門這樣,中西文化共生共存地融入城市的脈搏,時至今日依舊和諧。
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委員吳志良近日在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道出個中緣由:從明代中葉開埠以來,澳門是東學(xué)西漸、西學(xué)東傳重要的、甚至是明清時期唯一的窗口。鴉片戰(zhàn)爭之前,中國政府對澳門有效行使主權(quán),葡萄牙人只是經(jīng)明清政府的允許在此居留。因此,中西文化在一種自然平和的環(huán)境中從容地交融,是在歷史長河中逐漸形成的一種生活的文化,這是澳門文化的特別之處。
澳門除了來自天南海北的中國人,還有一個特殊的群體——土生葡人。他們是中國人和葡萄牙人的混血后裔,有著西方的面孔,卻說著流利的粵語。甚至他們使用至今的葡萄牙土語,現(xiàn)在的葡萄牙人都未必能聽懂。他們常說,澳門就是自己的故鄉(xiāng)。
其實,澳門的包容遠不止于此。澳門的中西交融是流淌在血液里、滲透在生活中的。澳門人的生老病死、婚喪嫁娶,無不體現(xiàn)著這種奇妙的關(guān)系。“就拿結(jié)婚來說,新人中午在教堂舉行西式婚禮,下午回家大擺中式宴席,甚至還要再拜天地,行中式婚禮。這在澳門很常見,大家也覺得理所應(yīng)當(dāng)。”吳志良說。
為了慶;貧w十周年,南傳、北傳及藏傳佛教三大語系的高僧在澳門舉行了三天祈福大法會。法會結(jié)束后,僧人們也四處走走看看。于是,記者在澳門的主教教堂中,便看見了身著黃袍的僧人,與金發(fā)碧眼的西方游客一起,安靜地坐在堂中沉思。
“無論對東方人還是西方人來說,澳門的感覺都是親切的!眳侵玖贾赋,澳門歷史城區(qū)這一世界文化遺產(chǎn),從建筑角度說,不論教堂抑或廟宇都不是世界一流的。但在這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不同民族、文化和宗教背景的人們幾百年來和平共處,這在人類文明史上是不多見的,澳門可說是人類文明的實驗室,中國的內(nèi)陸文化在澳門顯示出了巨大的開放性和包容性,使得澳門具有了典范性的文化意義。
吳志良說,我們以前對澳門文化價值的挖掘研究和宣傳不夠,也沒有足夠的能力,F(xiàn)在經(jīng)濟發(fā)展了、社會進步了,大家逐漸認識到文化是澳門未來發(fā)展的重要力量。澳門對于中國和西方來說,都是一個文化符號,具有歷史的傳統(tǒng)與中西交流的經(jīng)驗。中國文化走向世界,如果通過澳門這個平臺,就更容易被西方所接受與認同。
“在回歸十周年之際,要深刻反思如何重視和利用澳門這個文化平臺,使澳門在中國的崛起過程中扮演積極的角色。這也是澳門從開埠以來一直扮演的角色,澳門本身的價值也因此得到凸顯,并找到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路徑。”吳志良說。(完)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