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睢寧縣這幾日成了全國媒體關(guān)注的焦點之一。事情起源于該縣公開了《睢寧縣2010年1-2月份大眾信用信息征集及信用分值加減情況》,媒體普遍認為,這是在國內(nèi)首創(chuàng)了一套大眾信用管理打分評級體系。報道稱,睢寧縣創(chuàng)造性地將個人生活的各個方面引入了大眾信用信息征集系統(tǒng),從銀行欠貸到早點擺攤,從官員受賄到司機闖紅燈,從欠繳水費到家庭道德等無所不包。這些行為全部被量化為分數(shù),并將公民個人評為ABCD四個等級。
輿論反響的強烈,也許在意料之中。批評和支持,幾乎都有理由可陳。反對者的理由有這么一些:縣委政府向公民發(fā)放“良民證”的做法,不是一個公民社會中應有的合法行為,公權(quán)民授,政府沒有資格對每個公民進行信用的等級劃分,更不能據(jù)此對民眾行為進行所謂治理,因此,認定這是一種非法行為;縣委政府不能依據(jù)自行擬定的信用標準對公民行為進行評判,影響到公民的生存狀況,進而對政府號召的“招商引資”等功利性目的進行了質(zhì)疑,以為這必將導致公民信用的泛濫。而贊成者,則肯定了睢寧信用事件的實踐意義。
睢寧事件的產(chǎn)生,以及造成這么大的社會討論,怎么說,都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中國的改革開放,從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開始,凡是引起了社會大討論的事情,其結(jié)果都是積極的,都是導引或者推進中國這艘航船前進了的。中國特色的信用,必然跟國外的信用范疇有較大的不同,不要否定一個政府對公民基本素質(zhì)塑造或者要求的意義。一個事情從合理走向程序的合法,在特殊時期和特殊事件上,我們應該抱有一定的寬容。我們不要葉公好龍,那個葉公,總是盼望龍的降臨,但一旦真龍飛臨,他又害怕得要死。
一個當代中國公民的信用應該如何評價?一個具有了相當信用水準的公民,會受到何種社會尊敬?這些,僅有籠統(tǒng)和抽象,是無濟于事的,因此,睢寧成了第一個吃螃蟹者。如果在這個時候,強調(diào)所謂的法的程序性,那也是不現(xiàn)實的訴求。誰見過社會的變革是從法的層面完善和開始的?包括所謂最具有契約精神的美國,那么多的社會問題的涌現(xiàn),最先解決它們的也不全是“法”。
改革者,并不都享受美名或者成功之冕。中國的市場經(jīng)濟,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誠信的障礙。中國人對中國人不怎么放心,外國人對中國人更不怎么放心。那么多的法的問題,都是由現(xiàn)在還不構(gòu)成法的問題的誠信疙瘩糾結(jié)而成的。這個時候,我們還強調(diào)道德的歸道德、法律的歸法律,還有多大的意義?睢寧的誠信等級劃分,跟所謂的國民等級,跟歷史上的元朝人的四級人等,一丁點邊也挨不上,但有人就偏要生扯死拽在一起。當然,睢寧實踐的信用,肯定存在量化寬泛、引用過濫的某些情形,但究其實質(zhì),它是對包括官員本身在內(nèi)的所有人比較寬泛的信用行為的一次入檔、一次評定。遺漏之處,當然可以容忍,可以建言,可以修改,而不可一言打壓之。
筆者的擔心,是在睢寧那么一個彈丸之地,制造這么大的一個信用的事件,就算在當?shù)赜兴,也難以在中國這么一個浩大的空間里,產(chǎn)生一次真正的激蕩。一個區(qū)間里的小循環(huán),怎么樣引發(fā)一個更大的循環(huán),那才是最值得期待的事情。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