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論
地震再一次以殘酷的方式證明,中華民族是怎樣的多災多難。汶川大地震后不到兩年,大災給中國人帶來的心理陰影尚未消散,強震再一次降臨這片土地。這一次是7.1級,這一次在青海玉樹,這一次時間定格在4月14日7時49分。玉樹州應急辦主任普布才仁強忍母親遇難的悲痛,在政府大院草坪上搭設的帳蓬中,悲傷地告訴心系玉樹的全國民眾:地震已經造成400多人死亡,上萬人受傷。
玉樹85%的民房倒塌;部分學校小學生被埋,人數(shù)不詳;有很多群眾被埋,但由于缺乏大型機械,多數(shù)救援只能靠手刨。這些壞消息讓人揪心。30個孩子因上學遲到躲過地震,消防官兵搶救被困群眾180人……這些好消息并不能讓公眾安心。經歷過汶川強震的公眾知道,這只是剛開始的數(shù)字,隨著救援的深入,發(fā)現(xiàn)的死亡和受傷人數(shù)可能不斷增長。這個剛受過強震傷害的民族,心再一次揪起來,在悲痛中把目光焦急地投向了玉樹。
廢墟、眼淚、死亡、救援、尋人、學生被埋、通訊中斷,眼前的一切是那樣熟悉,這是一種多么該詛咒的熟悉和噩夢般的回憶。許多人生死未明,強震造成的破壞尚不清楚,不排除還可能出現(xiàn)強烈余震,這些消息始終讓人心里壓著一塊巨石。大災無情,我們別無選擇,只有守望相助抱成一團。
看到政府和社會在震后數(shù)小時內迅速行動起來,人們還是感到了欣慰。災情發(fā)生后,國家立即啟動了一級響應預案,并迅速組織救援隊伍進入災區(qū),武警駐軍迅速出動搶救傷員,與“黃金72小時”爭分奪秒。在信息公開上也竭盡所能地透明,趕在第一時間發(fā)出權威信息和數(shù)據(jù),公布政府了解到的傷亡狀況和災區(qū)最急需的物資,使信息保持暢通。災難發(fā)生不到12小時,軍區(qū)醫(yī)療隊已趕赴災區(qū),甘肅省國土廳已派人往震區(qū)防范次生地質災害,救援既迅速又有條不紊。顯然,這都是汶川地震后建立的應急機制發(fā)揮了作用。
更讓人感動的是,社會救援系統(tǒng)迅速凝聚和運行起來,網(wǎng)友立即通過微博等方式傳播前方信息,民間慈善組織迅速開始籌集善款,有企業(yè)在第一時間開通網(wǎng)友愛心基金并捐出善款,明星們在組織籌款義演,電視臺暫停常規(guī)節(jié)目滾動播報災區(qū)信息,志愿者也正在趕往玉樹的途中。不得不讓人驚嘆,這一切都發(fā)生在災難發(fā)生后不到10小時中。這是一個公民社會的偉大,這是強大的物資保證和精神力量支持。
顯然,這是在汶川地震廢墟上成長起來的社會力量,這是前一次深重的國殤給一個民族帶來的進步。當災難再次降臨時,我們能明顯感受到上一次災難帶給社會的成熟。
是的,汶川后的玉樹,這一次行動無需任何呼吁。相信救援人員會像汶川地震中一樣,以“不拋棄,不放棄”的信念與死神爭分奪秒,與“黃金72小時”賽跑,竭力救助每一個被壓在廢墟下的同胞。堅信生命的堅韌和頑強,堅信大愛的奇跡。
這一次行動無需任何呼吁,志愿者組織會迅速有效地動員和組織起來。汶川地震發(fā)生后,民間志愿者幾乎與政府同時行動,募捐、獻血和志愿者行動迅即啟動,成為上一次救災中最大的亮點。經過近兩年的成長,志愿者組織更加成熟,相信在此次救援救災行動中會更有好表現(xiàn)。
汶川后,這一次行動無需呼吁。從救援到哀悼,對生命的尊重正在成為政府和公民的自覺。從捐助自覺到善款透明,慈善制度會表現(xiàn)出充分的成熟。從校舍質量的披露到建筑的信息,問題會毫無保留地公開。還有如何應對次生災害,如何及時進行心理救助,如何從廢墟下救更多的人,如何更體貼地幫助活下來的人度過危機,走過汶川的我們應該能做得更好,也必須要做到更好。
兩年前,玉樹人與我們一起心系汶川,今天,我們與汶川人一起守望玉樹。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