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壓力為動力:金融危機下的中日韓合作再上臺階——中新網(wǎng)

亚洲一区精品动漫|亚洲日韩欧美综合中文字幕|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久久艹视频一区

<rp id="exnmd"><video id="exnmd"></video></rp>
<ol id="exnmd"><strong id="exnmd"><td id="exnmd"></td></strong></ol>
    • <address id="exnmd"></address>
      <rp id="exnmd"></rp>
      <u id="exnmd"><option id="exnmd"></option></u>
    • <cite id="exnmd"></cite>
      本頁位置: 首頁新聞中心國內新聞
        化壓力為動力:金融危機下的中日韓合作再上臺階
      2010年06月02日 09:53 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 參與互動(0)  【字體:↑大 ↓小

        中新網(wǎng)6月2日電 在韓國濟州島舉行中日韓第三次領導人會議成果豐碩。面對金融危機的壓力,三國合作水平不降反升,設立合作秘書處等決定更是在機制化建設方面邁出了重要一步。

        2007年以來,次貸危機引發(fā)的金融動蕩波及全球,中日韓等亦未能幸免。世界范圍的經濟衰退帶來的各種復雜挑戰(zhàn)對三國關系的平穩(wěn)發(fā)展一度形成不小壓力,但也為突破舊有障礙,強化三國合作關系提供了機遇。

        三國在經貿等方面的依存度提升。由于全球經濟不景氣,2009年,中日貿易額約為2300億美元,中韓貿易額約為1400億美元。雖然同比分別下降約14%和16%,但同期日、韓與美歐等地區(qū)之間的貿易額下降幅度更大。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危機期間,中國首次超越美國成為日本第一大貿易伙伴、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和最大進口來源地。而中國自2007年以來已經連續(xù)三年成為韓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從一定意義上說,中日韓經濟發(fā)展對東亞區(qū)域內貿易的總體依賴程度已然超過其他地區(qū)。此次會議肯定了相互投資便利化、加快三國自貿區(qū)建設的前景,為企業(yè)界增添信心與助力。

        三國在金融、環(huán)保等領域的合作取得實質性進展。面對經濟波動,中日韓采取務實態(tài)度,積極突破長期以來由于歷史、政治等因素所形成的障礙,通過兩次領導人會議達成《合作行動計劃》、《國際金融和經濟問題的聯(lián)合聲明》、《災害管理聯(lián)合聲明》及《可持續(xù)發(fā)展聯(lián)合聲明》等文件,推動三國在金融、清潔能源、電子等領域各展所長,互利合作。尤其是政界與學界研討多年的“亞洲共同基金”構想在中日韓等協(xié)力推動下迅速化為現(xiàn)實,籌集資金規(guī)模也由最初設想的800億美元升至1200億美元。

        三國在攜手推進區(qū)域一體化方面意愿和共識增強。金融危機成為區(qū)域一體化進程的助力。中日韓對區(qū)域內貿易的依賴性上升,共同利益增加,推動形成世界第三大經濟區(qū)、提升與其他區(qū)域集團的競爭力符合各國戰(zhàn)略需要。無論是在東盟10+3會議、東亞峰會,還是在中日韓領導人會議上,該議題都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盡管面臨諸多難題,但逐步提高一體化合作水平、加快自由貿易區(qū)建設、構建東亞共同體已成為三國共同愿景。如溫家寶總理所言,各方將“遵循開放包容、循序漸進的原則,凝聚共識,深化合作,朝著建立東亞共同體的長遠目標不斷邁進”。會議發(fā)布的《2020中日韓合作展望》具體而生動地描摹出實現(xiàn)這一愿景的“路線圖”。

        深化中日韓合作已成大勢所趨。三國的經濟總量之和分別占東亞地區(qū)及全球的3/4和近1/5,其合作關系的發(fā)展程度對地區(qū)乃至世界度過當前危機、實現(xiàn)復蘇及增長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雖然中日韓在經濟社會發(fā)展、政治制度及價值觀念等方面存在一定差異,但是此次會議的成功說明,三國藉日臻完善的對話機制坦誠溝通,有利于增進互信、消弭分歧,從而把握歷史機遇,在十年既有成果的基礎上,扎扎實實地逐步豐富伙伴關系的內涵,推動三國合作不斷邁上新的臺階。(作者: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 王瑞彬)

      參與互動(0)
      【編輯:吳歆】
        ----- 國內新聞精選 -----
      商訊 >>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shù)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wǎng)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wǎng)觀點。 刊用本網(wǎng)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wǎng)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