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10月9日電 新西蘭《鏡報》刊登文章介紹了《打開咖啡館的門》一書,原文摘錄如下:
這小小一杯、滋味苦澀的飲料,任誰都不能小看它。從十七世紀下半葉開始,咖啡,就進入了歐洲的歷史。甚至整個人類歷史文明的演進,都可以從咖啡文化中找到發(fā)展的軌跡。
張耀的舊作《打開咖啡館的門》,生動敘述了歐陸三百五十年的文化風云。這本書1995年即已在臺灣出版,轟動一時,造成旋風,他的一句名言:“我不在家,就在咖啡館。不在咖啡館,就在去咖啡館的路上!备蔀橐I風騷的一種生活方式,在在讓讀者眼睛為之一亮。全書跟臺灣的咖啡文化其實并無關聯(lián),但在此間受到如此的歡迎,主要原因之一也在于臺灣人愛喝咖啡。
曾有一項調(diào)查,境外朋友有機會來到臺灣時,令他們印象深刻的兩項:一是二十四小時不打烊的誠品書店;一是處處林立、五步一家的咖啡館?Х仍谂_灣到底多么受到喜愛呢?除了前述,滿街數(shù)不清的咖啡館,也正因為臺灣曾歷經(jīng)西班牙、荷蘭、日本的統(tǒng)治,留下強烈的殖民風格,對異文化接受度相對增高。1949年蔣介石來臺以后,臺海兩岸情勢高度緊張,又由于美國軍隊的協(xié)防,為臺灣帶來活潑的美式文化,美式咖啡、可口可樂、漢堡等等,成為我這一代臺灣人備感親切的生活內(nèi)容。街道上充斥著咖啡香,日式的、美式的、歐式的,直到現(xiàn)在流行臺灣式本土原產(chǎn)的古坑咖啡,每年舉辦咖啡嘉年華活動沸沸揚揚,熱鬧喧騰。隨之而來的,便利店設置DIY咖啡的年代來臨了。
近十年來,臺灣一波又一波的咖啡熱浪席卷而至,關于咖啡論述也不再稀奇,然而,《打開咖啡館的門》卻在此時重新出版,像一場與老朋友的邀約,我趁機再一次翻讀,細細品味,更感受到這本書歷久彌新的魅力,堪稱是咖啡書中的經(jīng)典之作。
以維也納為圓心,循序漸進展開,張耀憑著對咖啡的熱情與癡迷,跑遍了德國、匈牙利、瑞士、西班牙、比利時、荷蘭阿姆斯特丹、法國巴黎、意大利羅馬、威尼斯等地上千家大小咖啡館,他搜集研究資料,尋覓已歇業(yè)的老字號咖啡館,拜訪前輩咖啡達人,采訪和攝影作品并舉,終于累積了《打開咖啡館的門》這本書的成果,呈現(xiàn)在讀者眼前。原料不同、加工方式不同,不同咖啡館有不同的歷史與形成氛圍,來到咖啡館的客人更是形形色色,如同張耀在本書序中說道:“從拿破侖、盧梭、俾斯麥、馬克思,到叔本華、畢加索、沙特,創(chuàng)造歷史和描寫歷史的,都泡過幾天或者幾十年咖啡館!
這一切,《打開咖啡館的門》都帶領讀者逐一進入這一方咖啡天地。漫漫的咖啡之路其實從東方開始,源頭已撲朔迷離,從帶有土耳其風的小咖啡鋪到到懸掛水晶吊燈的歐式咖啡館;十八世紀,咖啡館成了歐洲民主政治思想的搖籃;十九世紀“畢得麥雅”時代的來臨,日常生活的雅致趣味,心愛的咖啡館成了人們從家延伸出去的第二客廳;工業(yè)革命時期的“咖啡宮殿”;作家的咖啡館,現(xiàn)代派藝術的咖啡館……
如果你是個中行家,這可說是一本獻給“知音”的書;即使你不喝咖啡,本書述及的咖啡歷史,你能夠從中讀到人類文化進程的精彩面貌;不僅是寫作者,也是攝影家的張耀,在動人的瞬間捕捉難能可貴的人文影像,多幅彩色的、黑白的珍貴照片,穿插書中,彷佛那一股咖啡的香氣,在唇齒之間流灑出來,久久不會散去。
書名:《打開咖啡館的門》
作者:張耀
定價:新臺幣369元
出版:聯(lián)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作者簡介】
張耀,畢業(yè)于上海復旦大學中文系,是新人文影像風潮的始作俑者。曾多年旅居維也納、巴黎等地,其著作《打開咖啡館的門》、《咖啡地圖》在20世紀90年代開創(chuàng)了視覺圖書風潮,迄今海內(nèi)外出版了數(shù)十種著作,包括《黑白巴黎》、《巴黎的一天》、《威尼斯進行式》、《在奢華的盡頭──歐陸十大飯店傳奇》等,都膾炙人口。2000年開始組建張耀工作室,集合了上海、巴黎兩地專業(yè)編輯、設計人員,倡導具有廣闊國際視野的視覺書創(chuàng)作。(石莉安)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