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4月14日電 臺灣《中國時報》14日刊出署名文章說,美國共和黨與茶黨也許過早唱衰奧巴馬了。有關奧巴馬的傳記作者已在美國新聞界與讀者界火紅開講。據(jù)透露,今年年底前,至少有八本奧巴馬傳記會問世,而且作者皆非等閑之輩。
文章摘編如下:
共和黨與茶黨也許過早唱衰奧巴馬了。有關奧巴馬的傳記作者已在美國新聞界與讀者界火紅開講。據(jù)出版界內幕消息透露,今年年底前,至少有八本奧巴馬傳記會問世,而且作者皆非等閑之輩。
其中包括一些文字媒體的頂尖高手,如《紐約客》總編輯大衛(wèi)•雷姆尼克(David Remmick)、揭發(fā)水門事件而享譽全球的《華盛頓郵報》名記者鮑布•伍華德(Bob Woodward)、出版小羅斯福總統(tǒng)執(zhí)政百日著作而大獲奧巴馬賞識的《新聞周刊》主筆伯納森•奧特(Jonthen Alter)等。
在這批作家夜以繼日趕工寫書之際,眼捷手快的雷姆尼克卻已拔得頭籌,四月六日那天正式由Alfred A.Knop出版公司推出厚達六五六頁的奧巴馬傳記,第一刷精裝本就印了十二萬冊,書評界更是佳評如潮。
頭發(fā)有點卷曲的雷氏這幾天一直都在電視上接受訪問介紹他的新著:《橋:奧巴馬的生平及崛起》(The Brdge:The Life and Rise of Baraak Obama)。雷姆尼克用《橋》做書名,是有其深思的。
一九六五年三月七日,六百多名黑人民權運動人士,也有一些白人參與,從阿拉巴馬州Selma行軍至首府蒙哥馬里以抗議州長喬治•華萊士及州政府歧視黑人,隊伍行進塞爾馬郊外奧德蒙•皮里斯橋時,突遭大批州警所帶軍犬咬傷,場面極為暴亂,剛好那天是星期天故稱“血腥的禮拜天”。兩天后,馬丁•路德•金率領一千五百人再到橋上做象征性示威抗議;六月二十一日,三十多名黑人三度發(fā)動大游行,幾天后人數(shù)增至三萬人,大家步行到蒙哥馬里抗議。五個月后,約翰遜總統(tǒng)簽署了劃時代的《投票權利法案》以保障南方黑人的投票權利。盡管國會在一九六四年即已通過《民權法案》,但南方幾個州仍照樣存在嚴重種族主義。
當年參加“血腥禮拜天”而被警棍打得頭破血流的黑人青年約翰•劉易斯(John Louis),日后成為格魯吉亞州選出的聯(lián)邦黑人議員,已連任二屆。二○○八年民主黨初選時,他本來挺希拉里,因他和克林頓關系很好。后來克林頓講一些帶有種族諷刺的風涼話,劉易斯及大批黑人已改挺奧巴馬。在二○○九年一月奧巴馬就職前,劉易斯曾講了一句相當發(fā)人深省的話,他說:“奧巴馬就等于是塞爾馬那座橋橋尾的成果。”因此,雷姆尼克即以《橋》為書名,以象征奧巴馬在黑人民權運動中的傳承意義。
今年五十一歲的雷姆尼克,是出生于新澤西州的猶太裔,普林斯頓大學畢業(yè),主修比較文學及俄文,以最優(yōu)成績畢業(yè)。一畢業(yè)即到《華盛頓郵報》當社區(qū)記者和體育記者,后出任駐莫斯科特派員,正好碰到戈爾巴喬夫垮臺前后。雷氏寫了一本蘇聯(lián)崩潰的書,獲得一九九四年普利策獎。
在郵報服務十年后,雷氏于一九九二年轉至《紐約客》當主筆,六年后升任總編輯迄今。雷氏文筆極好,立論中肯又有深度,當年大衛(wèi)•霍伯斯坦(David Halberstan)和其它媒體前輩皆一致認為雷姆尼克是文字媒體的“明日之星”。
他們的預告果然不錯,不僅繼續(xù)把《紐約客》編成一流刊物,寫手如云,如他自己,亦出過有關俄羅斯、拳王阿里的著作。但他二○○三年公開支持小布什侵略伊拉克,曾遭《紐約客》編輯部同事的“叛變”和社外知識分子的圍剿,而迫使他同意由一名主筆發(fā)表不同觀點的評論。
雷姆尼克寫這本新書,曾專訪過奧巴馬。他在二○○八年十一月十七日的《紐約客》上發(fā)表一篇長文,稱奧巴馬是“約書亞一代”,意思是說,馬丁•路德•金等黑人民權運動人物等于是“摩西一代”,而在圣經(jīng)約書亞是摩西的繼承者。奧巴馬于二○○七年三月四日在塞爾馬教堂發(fā)表演說時(其實并未正式宣布競選總統(tǒng)),感性地推崇當年馬丁•路德•金等“摩西一代,為黑人流血打拼,帶領大家走到迦南樂(Prmisea Land),使下一代的黑人,即“約書亞一代”能夠享受前人種下的余蔭。
雷姆尼克承認,奧巴馬不是一個易于了解的人,甚至是個“難以捉摸的人”。盡管如此,他還是花將近兩年時間深入剖析這位美國歷史上的第一個黑人總統(tǒng)。林博文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