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子女教育問題都備受大家關注。本文作者移民美國多年,作為一個頗有見地的母親,其教育子女的經驗經歷,也許能提供移民家庭子女教育的一個范例。
我家的兩個學齡兒童,老大現在上初二,老二才上小學三年級。美國普通的公立小學和初中學生作業(yè)確實都比較少,放學后,他們有大把大把的時間可以利用。所以,孩子們一切的課外活動安排都由家長做主。
環(huán)顧一下我周圍的華人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基本都是在確保學校功課全優(yōu)的前提下,盡量讓孩子們參加課外活動,包括音樂、藝術、體育以及領導才能及愛心等訓練。可憐天下父母心。不管貧富,不管地位高低,在精力物力允許的情況下,每位華人家長都會為自己的孩子提供他們所能支付的最佳教育。
身體鍛煉:
家中拒絕肥胖兒
我讓孩子參加體育活動。這不僅是因為“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這句話,也是為了防止家中會出現肥胖兒。在美國,由于快餐食品等原因,小小年紀就面臨肥胖困擾的兒童大有人在,即便是華人家庭的孩子也不能幸免。因此,我非常支持孩子多參加一些體育鍛煉。
我家孩子除了每星期參加體操和游泳等正規(guī)訓練外,偶爾他們還會有一些球類和滑冰等運動。比如,美國家長很喜歡帶孩子們打保齡球,我家孩子也經常被邀請。
接送他們參加這些活動,是造成我忙忙碌碌的主要原因。不過,大多數華人家長都跟我一個想法,自己再忙一些也無所謂,只要孩子能有一個好身體。
社會教育:
讓孩子了解主流文化
在美國,孩子們生活在和國內不同的社會環(huán)境中,那他們的思想教育該讓誰管呢?
除了家庭引導,我當然要尋求常規(guī)的社會教育了。
我們家孩子除了參加學校的女童軍、時常去老人院慰問之外,每星期他們都要去兩次教會。我讓孩子們去教堂,不僅是讓他們信或不信上帝的問題,這也是出于一種文化上的考慮。西方國家的很多文學作品,都有宗教背景,讓孩子們了解基督文化,對他們理解領會文學作品也會大有好處的。
想當年,我們這一輩人讀《飄》、《復活》等有大量宗教內容的文學著作時,很多東西往往看不明白。這樣的遺憾,不能再發(fā)生在美國長大的孩子們身上了。所以,我對孩子們去教堂,不僅支持,也會提醒他們要好好聽講。
課外功課:
我主要抓語文和數學
身體好了,思想開竅了,下一步,就得好好學習了。因為美國的小學、初中課后作業(yè)很少,因此我會自己給他們布置一點課外功課。
課外功課我主要抓數學和語文。
雖說我抓老大的數學有點兒晚了,但我們還是堅持把高中數學大綱學了一遍。老二天生數學有靈性,因為現在剛上小學三年級,對她的數學,我主要訓練她的運算速度和準確度。我用從國內帶來的一套數學練習冊,讓孩子經常算算,效果不錯。
海外兒童是否要學中文,一直是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話題。我們這里的華人家庭,也并不是所有人家的孩子都學中文。這樣的環(huán)境,對孩子是有一定影響的。
對此,我有自己的一點小心得,那就是由父母做孩子的中文老師。我家孩子以前一直是上中文學校接受相對正規(guī)的中文訓練的,不過,從今年開始,他們就不去中文學校了,而是由我在家里教。
自從我給孩子當中文老師以后,我發(fā)現,孩子學中文的興趣比以前高了,進步也很明顯。對此,我的一點兒經驗是,天天讓孩子們學大概15分鐘左右,這樣不僅會讓學中文變成一種習慣,還會慢慢有所提高和進步。但大人孩子都要堅持,只要家長不放棄,孩子還是能夠配合的。
業(yè)余活動:
興趣做老師 多練練交際
孩子在完成了課堂和課外作業(yè)以后,一定的課外活動是必須要保證的。這些課外活動可以根據孩子的興趣來選擇。
我家孩子一直都在學鋼琴。雖然水平一般,但是我能看到他們的進步。最近,我家老大開始學習鋼琴考級的課程,準備明年也嘗嘗考級的滋味。
老二喜歡畫畫,也很有靈性,那我就盡可能地利用現有的條件,給她創(chuàng)造學習機會,讓她盡量多參加學校提供的收費畫畫班。
老大還喜歡動手做飯,暑期學校時,我就讓她參加烹調班。
在美國,一定要鼓勵孩子多參加小朋友的活動。美國小朋友挺時興開生日PARTY的。只要有人請俺家孩子,我們統(tǒng)統(tǒng)接受邀請。不同人家的孩子過生日,大多會選擇不同的游玩地點,俺用笨理思考一下,孩子去的次數越多,他們見識到的不同場面就越多,這多好啊。不過,負責接送孩子,買禮物送小壽星們,是要投入一些精力的。
如同一種米養(yǎng)一百種人一樣,我覺得,對孩子的教育其實并沒有統(tǒng)一的方法。我的教學方法到底如何,還沒有檢驗的指標,但是讓孩子們每天過得充實,不覺得課外無聊,讓他們盡可能地接觸不同的教育環(huán)境,是我的主要目標。因為我把他們的活動安排得比較緊,孩子們基本沒時間上網,就連看電視的時間都很少。這樣,我就不用像一些家長那樣,為怎么控制孩子的上網時間發(fā)愁。
美國人喜歡說,DO PERSONAL BEST(盡力而為),這也是我對我家孩子的總要求。只要努力,不管結果如何,都不會有遺憾。(徐光/寄自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