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發(fā) 郭國權(quán) 攝
1、吃粽子 憶屈原
戰(zhàn)國時,楚國三閭大夫屈原,一再遭誣害,眼見楚國政治腐敗,無力挽救,于五月五日自沉汨羅江。楚國人哀悼屈原,每年五月初五這天,把米放入竹筒,煮熟后投入江中作為祭奠。到東漢時,傳說屈原“托夢”一個長沙人說:“人們投入江水的祭米,都被江中蛟龍奪走了。今后如果再祭我,要用楝葉塞住竹筒口,并用彩絲把筒纏好,楝葉和彩絲是蛟龍所害怕的。”人們都照辦了,從此五月初五都用楝葉彩絲把裝米的竹筒包扎好,煮成筒粽,投入江中。久而久之,形成了風(fēng)俗。后來人們用菰葉、蘆葉裹黍米、糯米,做成粽子,雖然不再投入江中,但五月五日用五色彩線扎粽子紀(jì)念屈原,這種寓意千百年來長留人間。
2、饅頭是諸葛亮創(chuàng)始的
饅頭是我國最著名的發(fā)酵面食,傳說是三國時諸葛亮創(chuàng)始的。當(dāng)時諸葛亮率兵南征孟獲,南方那里有一種必須殺下人頭來祭神的風(fēng)俗,諸葛亮不容許這種做法,他下令采用面包牛、羊、豬肉,做成人頭形狀當(dāng)作祭品,叫做饅頭。后來,饅頭后來演變?yōu)閷嵭牡,供人們作主食,F(xiàn)在北方人說的“饅頭”是指實心饅頭。
3、餛飩原是祭祖
餛飩,形如彎月,起初也是用于祭祀的。直到宋代,每逢冬至節(jié),市鎮(zhèn)店肆停業(yè),各家包餛飩祭祖,祭畢全家長幼分食祭品餛飩。富貴人家一盤祭祀餛飩,有十多種餡子,謂之“百味餛飩”。南宋后,餛鈍轉(zhuǎn)入市肆食店作點心賣了。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