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
全球人才戰(zhàn)爭五大新趨勢
發(fā)展中國家高端人才大量流失
目前,全球人才戰(zhàn)爭主要出現了下列五大趨勢:
第一大趨勢,全球人才競爭日趨“兩極分化”的局面,最急缺人才的發(fā)展中國家的高端人才卻大量流失向發(fā)達國家,只有少數新興國家出現“人才回流”的趨勢。
這樣的現象在塞拉利昂體現得最為典型:醫(yī)療人員的不足讓塞拉利昂的嬰幼兒死亡率在2003年高達16.6%,婦女生產死亡率則是2%,但是,在美國芝加哥的醫(yī)院里,來自塞拉利昂的醫(yī)生卻比塞拉利昂整個國家的醫(yī)生還多。當今世界,全世界所有受過高等教育的移民一半流向了美國,四分之一的留學生是去美國深造,大約一半的留學博士最終會留在美國工作。
第二大趨勢是以知識經濟為主的發(fā)達國家以及面臨產業(yè)升級的新興國家,因為經濟更需要人才來驅動,往往更重視吸引人才。據聯合國有關統(tǒng)計,截至2005年全世界大約30個國家制定了便利高技能人才入境的政策或計劃,但其中17個都是發(fā)達國家。在美國,每年批準14萬職業(yè)移民獲得綠卡,投資移民只有1萬,杰出人才、優(yōu)秀人才、高技能人才則各4萬,其中“杰出人才”類別不需要申請勞工證,作為第一優(yōu)先對象的類別不必等待排期,不需由雇主來提出申請,就可以用自己的名義直接申請成為美國的永久居民。研制原子彈的“曼哈頓”工程主要領導者之一恩里科·費米,登月行動“阿波羅”項目的主管以及美國的“導彈之父”馮·布勞恩,“氫彈之父”愛德華·特勒,“電子計算機之父”馮·諾依曼……這些改變美國也改變世界的科學家,沒有一個出生在美國,但這些全球頂尖人才都像愛因斯坦一樣,在歐洲成名卻被美國挖走,并入籍扎根美國,最終把世界中心從歐洲帶到了美國扎根。
第三大趨勢是移民制度已經成為人才戰(zhàn)爭的武器。綠卡以及入籍制度是引進頂尖人才并使其歸化的根本保障,美國的移民法規(guī)定高技能人才和經濟移民將被優(yōu)先考慮,讓移民制度為人才戰(zhàn)爭服務。加拿大、澳大利亞等紛紛效法。新加坡建國之后,任何資源都沒有,連飲用水都必須向鄰居馬來西亞買。但新加坡卻依靠高薪、低稅去引進海外人才來實施“精英治國”戰(zhàn)略。2000年德國正式實施“綠卡工程”。2007年法國實施《優(yōu)秀人才居留證》。2008年英國正式實施“記點積分制”移民制度。
第四大趨勢是為了爭奪高端人才,越來越多的發(fā)展中國家不惜承認雙重國籍,而美國、英國、法國、加拿大等本來就默認或承認雙重國籍。韓國、巴西、印度、墨西哥、菲律賓、越南等新興國家因為產業(yè)升級,急需要高端人才,然而在全球人才競爭中又處于劣勢,因此過去反對雙重國籍,在20世紀90年代后都開始明確要承認雙重國籍。
韓國政府在2008年4月就宣布,未來一段時間內將推進完成允許兵役或進行一定社會服務活動的韓國公民以及外國優(yōu)秀人才擁有雙重國籍,并表明目的就是為了“阻止優(yōu)秀人才流向海外并招攬外國高級人力”。澳大利亞、俄羅斯等也改革國籍法讓海外族裔更容易同時獲得本國籍,2001年澳大利亞政府宣布修改國籍法,方便本國出去的海外澳大利亞裔申請雙重國籍。
第五大趨勢是,招收外國留學生也成為人才競爭的有效手段。發(fā)達國家招收留學生,最主要是為了吸引人才,美國為了吸引全球最優(yōu)秀的青年,把三分之一科學與工程的博士學位都給了外國留學生,并提供豐厚的獎學金,最終擇其優(yōu)才挽留成為“新美國人”。 最近10年以來,美國每年接受的外國留學生都超過50萬。留學還可以教育創(chuàng)匯,英國招收留學生的創(chuàng)匯總值已超過文化媒體、酒精飲料、紡織、服裝等產業(yè)。
◎挑戰(zhàn)◎
中國在全球人才戰(zhàn)爭中面臨的新挑戰(zhàn)
中國“人才外流”后是大部分沒有回歸
截至2008年,我國送出留學人員約140萬,世界最多。但歸國者只有39萬。自1985年以來,清華高科技專業(yè)畢業(yè)生80%去了美國,北大這一比例為76%。2006年,清華和北大成為美國博士生來源最多的院校,由于這些中國的大部分科學與工程博士都會孜孜不倦地走著“在美找工作——獲得簽證——申請綠卡——入籍成為美國人”的道路,因此美國科學雜志把清華、北大稱作——“最肥沃的美國博士培養(yǎng)基地”。美國三分之一有博士學歷的科學家與工程師來自外國出生,其中這些外國科學家與工程師22%來自中國大陸,遠高于排在第二的印度(14%)。
韓國、日本也都派出了大批留學生,但日本、韓國的留學潮與中國有最明顯的區(qū)別:中國“人才外流”后是大部分優(yōu)秀人才都沒有回歸,據國際經合組織的一份統(tǒng)計,1990 至1999 年間在各國經濟發(fā)展最急需的科學和工程領域,中國大陸留學生博士滯留比例為87%。與之不同的是,韓國博士滯留比例只有39%。在韓國舉辦奧運會和開始產業(yè)升級后的1992到1995年,在美獲得理科博士的韓國留學生中留在美國的比例僅為20%。
在領軍人才上,截至2009年,有9名日本血統(tǒng)的人先后獲得自然科學領域的諾貝爾獎,大部分在美國留學或工作過,但只有一位不是日本籍。中國有8名華裔獲得自然科學領域的諾貝爾獎,5人出生在中國(即本來有中國籍),但全部都擁有或曾擁有過美國籍,只有少數幾個還是中國籍。
因此,中國必須面對這個現實:如果政府的人才培養(yǎng)變成了“為他人作嫁衣”,巨額教育投入成為了對美國等發(fā)達國家的教育補貼,“人才強國”戰(zhàn)略的實施就會出現問題。國家必須在政策、行動上體現出真正重視人才,推動人才回歸也鼓勵人才環(huán)流以及在海外貢獻祖國,通過完善有關評估、選拔、使用、激勵人才的機制以及整體的環(huán)境、土壤、配套政策,來挽留我們優(yōu)秀的人才與吸引海外杰出的人才。誠如印度前總統(tǒng)卡拉姆所指:“怨天尤人或只唱愛國主義的高調,對阻止人才流失于事無補,政府應該采取切合實際的措施,才能使人才留下來”。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