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前,我所在的大學以32萬元的科研啟動經(jīng)費、提供一套150多平方米的房子、直接聘為教授的待遇引進一名文科海歸博士。
如今,從媒體上經(jīng)常可見、有關海歸的報道,卻是如此: “當海歸的光環(huán)‘褪去’之后,洋文憑不再吃香”、“洋文憑為何成‘廢紙’?”、“當‘海歸’不再吃香,你還會出國鍍金嗎?”“海歸為何變‘海待’”?難道留學真不值嗎?帶著這樣的困惑,我到了國外,也在處處探求它的答案。
在英國訪學期間,有不少中國學者執(zhí)教于我所訪問的大學。除個別文科院系沒有中國教師,不少院系,尤其是理工科專業(yè),20多人的院系中,來自中國的教師竟約占三分之一。
我與這些中國學者探討起海歸人才的問題。電子與計算機工程學院38歲的楊老師,11年前從國內一所名牌大學博士畢業(yè)來到英國,現(xiàn)在是4個博士生的導師,年薪8萬多英鎊。我問她為什么要留在國外?她告訴我,相比較而言,這里科研硬件設施比國內要強,國內只有頂尖的大學才有這么好的實驗室。這里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的機會也比較多,也方便,學校每年都能為你多次支付國際會議費。這里的生活環(huán)境也好,安靜、不嘈雜等。
當我稱贊她的成功時,她卻說,自己與那些成功的“海鷗”人才相比,還差很遠。她認為現(xiàn)在國內政策非常好,吸引了大量的海歸人才,她的同事就被國內一所著名的重點大學引進,而且給了很高的待遇和很好的實驗室。
她還饒有興趣地給我談起幾個名詞:“海鮮”:留學人員回國受重用者;“海星”:海歸中的明星;“海藻”(海找):海歸中不斷找工作仍找不到合適工作的人;“海草”:海外歸來的因學術背景不高、難找到好工作的留學人員;“海根”:扎根海外的留學人員,是指那些較早出國的留學人員,在國外已經(jīng)拼搏多年,打下了很好的事業(yè)和家庭基礎;“海泡”:已經(jīng)學成或接近畢業(yè),雖然很想回國發(fā)展,但對國內發(fā)展態(tài)勢不是很了解,左右為難地“泡”在留學地者;“海鷗”:進行跨國環(huán)流的留學生群體,即與海歸相比,并沒有徹底回到國內,或者說即使留在國內也頻繁往來于國內和海外。
了解到這里,我心里有了答案。 海外留學值不值?這樣的話題是因人而異的。總之,海外留學并不能保證每個人都在職場上取得成功,海外留學只是人才成長的過程和條件,不能把它看成是人生的終點和結果。(張朝霞)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