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維塔大教堂(Katedrala sv. Vita) 中新社發(fā) 宋海濤 攝
布拉格的舊城廣場(Staromestske Namesti) 中新社發(fā) 宋海濤 攝
“尼采認為它是神秘的代表,歌德說它是歐洲最美的城市,卡夫卡在這里出生、創(chuàng)作,米蘭·昆德拉以這里為背景寫下了《生命不能承受之輕》,如果把和它有關的名人一一列出,恐怕數量足夠寫一本書。這就是世界上第一個整座城市被指定為世界遺產的布拉格!
出發(fā)前,“布拉格”這一帶著強烈異域色彩的城市名稱對我來說只是這一連串的噱頭。為了對她有些平實的感受,我翻開了伽利瑪出版社的布拉格旅游指南。第一頁便是伏爾塔瓦河里水禽的介紹:綠脖鴨、天鵝,還有各種陌生的法語水禽名稱。腦袋里揣著這樣的意象,圣誕節(jié)前夜,我來到了這個城市。
由于正值圣誕假日,街上的店鋪大都關張大吉。不巧又趕上寒冬,雪花飛舞,寒風凜冽?蛇@都擋不住游客們的腳步,在城市的各個角落感嘆著布拉格秉異的姿色。話說在巴黎住了多年之后,我對于其他城市的面貌總是抱著一顆平常心,很難被其打動。但是布拉格卻實在是歐洲城市里的一個“異端”,她如此完美地糅合了哥特、文藝復興以及巴洛克風格,我們甚至可以說她同時存在于中世紀,文藝復興以及現在。
說起西歐的建筑,其代表作品往往是教堂,而布拉格的兩座教堂也是對其城市建筑的最好總結。其一當屬城堡區(qū)里的圣維特大教堂(Cthédrale Saint-Guy, Chram Svatého Vita)。 它興建于1344年,由法國建筑師Mathieu d'Arras為其做了最初的設計。數學專業(yè)出身及其法國人的身份使這位建筑師無處不追求著完美的數學比例,以及歐洲最流行的設計風格:哥特。
如果我們把它和巴黎圣母院放在一起,便可以看出兩者間的相似:哥特式建筑招牌的肋拱式大跨距穹頂,以及教堂雙塔造型的正立面。1356年,波希米亞王國本土建筑師 Petre Parler接手教堂建設,為其融入波希米亞獨特的華麗。例如那雙重網狀的尖形拱肋,使原本已經精雕細琢的哥特式單重穹頂更加復雜,并且更加堅固。
與整座教堂的風格不同,位于南側的鐘樓修建于1560年間,屬于文藝復興風格。而該鐘樓的塔頂又于1770年被換成了巴洛克風格。教堂的西立面也就是正立面是最后完成的部分,包括那扇璀璨奪目的99平米彩色玻璃花窗以及雙塔的塔尖。這一使用了兩萬六千七百四十塊彩色玻璃的花窗據說由著名捷克藝術家穆哈參與設計。
而如今我們還能看到這座古老哥特教堂的兩個塔尖也應該歸功于他們建成的推遲。要知道,塔尖是中世紀哥特風格的教堂中最易受損的部分。該教堂最后完工于1929年,兩次世界大戰(zhàn)之間,一個離我們并不那么遙遠的時代。
我要提及的另一座教堂,老城廣場旁的迪恩大教堂(L'Eglise de Tyn)的經歷與圣維特大教堂不盡相同。迪恩大教堂又被叫作“魔鬼教堂”,它的形象據說是迪斯尼公園里鬼屋的藍本。這個前哥特風格的教堂興建于1270年,重建于1380年,它最具魔幻色彩的尖頂為1457年修繕的結果。由于整個建筑為中世紀作品,所以其純粹的哥特風格、登峰造極的外形使它成為了其中的極品。
如果說圣維特大教堂是古代與現代、流行風格和本土特色的完美結合,那么迪恩大教堂便是對中世紀波希米亞王國的最佳總結。這兩座教堂正凸現了布拉格這座城市成就自己的兩種主要方法:與時俱進的不斷融合改造,以及對建筑杰作的維護保留。迪恩大教堂令人印象深刻的中世紀風格讓游客好似徑直步入“黑暗的中世紀”里那些驚悚的傳說。而對于城市里其他情況相似的建筑的維持,使布拉格整座城市都被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世界遺產。
只有在這里,我們才能看到一整座中世紀歐洲的城市應有的樣子。這也是為什么每當世界各國的影片攝制組打算拍攝中世紀場景時,布拉格都會成為首選外景地。它扮演過中世紀的倫敦,甚至中世紀的巴黎。因此我們可以說,正是幾百年來對于歷史建筑的精心的維護成就了今天的布拉格。
而另一方面在圣維特大教堂身上,我們看到的是近七個世紀的所有主流藝術風格的集成體,看到的是所有波希米亞精英藝術家們作品的融合,因而它當之無愧是捷克建筑藝術的結晶,一座同時游弋于幾個世紀的,沒有時間感的教堂。走入這座教堂,就好像走入了一個時間的黑洞,身邊不是正常流動的時間,而是像飛速轉動的走馬燈一般瞬間滑過的幾個世紀。
我想,這就是為什么走在布拉格的街上,這座城市讓人感受到的不是一個歷史名城往往具有的厚重和深沉,而是生機勃勃。這是一座隨著時代的節(jié)拍,活潑地跳躍著的城市。而這也是成就了布拉格的一個重要因素:對每個時代精華的融合,面對自己的歷史時,那種不矜持、不僵硬的態(tài)度。
作為一個生活在巴黎的北京人,布拉格讓我想到很多。和布拉格比起來,巴黎完全喪失了歷史名城和藝術之都的地位。單調統一的建筑風格、完整系統的城市規(guī)劃,與活在現今的中世紀的布拉格相比,巴黎這座19世紀的城市處處體現著它的整齊劃一和“現代感”,但卻顯得底蘊不夠深厚,壓抑而死氣沉沉。
現在看來,布拉格之于巴黎,正好像是老北京之于新北京。北京那已被拆得所剩無幾的老城就像布拉格一樣,存留著古老的帝都文化以及幾世紀中國式建筑的結晶。可惜的是,我們沒有像布拉格保護它的迪恩教堂一樣不惜代價當地把它保存下來,也沒有像布拉格建設圣維特大教堂一般不斷地對老建筑進行改良修建。與此同時,隨著奧運會的召開而充斥著“先鋒藝術”的新北京就像是19世紀的巴黎,幾乎拆光中世紀的建筑,只保留瑪黑區(qū)這一小片區(qū)域。
不過,如果說我們在建筑一個新的巴黎,那么這也不失為一件樂事。畢竟巴黎享譽全球的優(yōu)美城市風光為其帶來了浪漫之都、藝術之都的美好聲譽和旅游產業(yè)可觀的利潤。但不做布拉格的北京真的可以在一兩百年后成為“新巴黎”嗎?面對這一美好的展望,我還是不得不說,恐怕北京還需要有更精心的城市設計來完成對建筑風格的統一,以及更系統的市政建設,如巴黎那幾百年后的今天凸現其先進性的城市下水設施。(摘自:法國《歐洲時報》;文/李思宇)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