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2月26日電 前不久在陜西省眉縣出土的27件西周青銅器將于3月9日亮相北京。陜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輝認為,它們可對研究西周斷代問題上提供更大的實物佐證。
據(jù)中國廣播網(wǎng)消息,上海博物館前館長、中國著名青銅器考古專家馬承源認為:“這是今年第一起重大考古發(fā)現(xiàn),也是關于青銅器的重大發(fā)現(xiàn)!瘪R承源表示,這批文物出土最大的意義在于其身上的銘文可彌補歷史資料的缺憾。
馬承源說,通過對部分銘文進行拓印、整理,他們發(fā)現(xiàn)銘文多記錄著西周“單”氏家族與周王的關系,其中還記錄有戰(zhàn)爭史實,如“趙王、穆王爭四方之戰(zhàn)”和“踐伐楚荊”。銘文多為漂亮的韻文,讀起來瑯瑯上口,其中每一段的最后一字為“諧韻”,其中“逑鼎”上的銘文共有19個諧韻字句。通過此次出土的“逑鼎”和已經(jīng)出土且同樣刻有銘文的“羌鼎”,基本可以認為西周時期有在鼎上記錄家族宗譜的習慣,尤其是顯貴人家。
在破譯銘文的過程中,專家們還發(fā)現(xiàn)了一個問題,那就是關于周朝“共和”在時間上的歸屬問題,在夏商周斷代工程中曾將西周共和時期14年列為單獨紀年,而通過銘文記載得知,周厲王曾被驅逐至山西,由于其子宣王年幼,因此出現(xiàn)大臣“共和”的史實,但由于厲王并未逝世,因此有觀點認為應將“共和”列為厲王或宣王紀年中。
王輝則認為,這批國寶的發(fā)現(xiàn)具有五大重大意義:這批全部有銘文的青銅器對歷史研究價值極大;對整理西周歷史意義重大;對夏商周斷代研究提供佐證;文物紋飾精美、華麗,在以往的考古發(fā)現(xiàn)中少有;銘文為歷史資料對照提供有力的對比研究實物。
消息說,此次出土的27件文物中包括銅鼎12件,銅鬲9件,銅壺2件,銅盤、銅盂等各一件,其中最大的一件高58厘米,口徑45厘米。這批青銅器組合完整,禮器、酒器、水器和食器齊備,器物形體碩大,造型精美,長篇銘文遒勁古樸,其中三足附耳銘文多達350字,追述了文王至孝王九代周天子的業(yè)績和對“逑”氏家族列祖列宗的冊封等,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出土的銘文最長的西周青銅重器。
據(jù)專家初步分析,該批青銅器的時代大約為西周晚期。
據(jù)眉縣副縣長姚建設介紹,就在此次出土文物的方圓百米之內,還曾三次出土具有很高價值的文物,如1956年出土的鎏金馬,1975年出土的大銅鼎,1985年出土的編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