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公司全球高級經濟學家威爾遜接受《財經時報》專訪指出,資源自給自足并不是核心問題;資源問題可以隨著資本積累和技術的發(fā)展得到解決
中國經濟總量可能在未來4年超過德國,在2015年超過日本,在2039年超過美國。高盛下屬的全球經濟研究部上個月出版的《成長與發(fā)展:通向2050年之路》一書中,做出如此預測。
這份研究報告中分析的主要問題包括——世界經濟在50年內將如何發(fā)展?誰將最有機會從中受益?
這項研究成果的主要負責人、高盛常駐紐約的全球高級經濟學家多米尼克·威爾遜(DominicWilson)本周二(2月17日)接受《財經時報》采訪時表示:“(對中國的預測)結果讓我們都感到驚訝!”
他同時向本報分析,資源問題可以隨著資本積累和技術的發(fā)展得到解決,中國經濟的發(fā)展不會受制于目前石油、煤炭和電力等能源缺乏的困境。
BRICs改變世界格局
威爾遜去年末主筆撰寫的題為《與BRICs一起夢想:展望2050年》的報告,在全球曾引起很大反響。在這份報告中,他預測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英文簡稱BRICs)作為經濟實體,將在2050年前超過西方發(fā)達六國(簡稱“G6”,即美國、日本、德國、法國、意大利、英國)。
在《成長與發(fā)展:通向2050年之路》的研究中,高盛全球經濟研究部運用最新的人口統(tǒng)計預測、資本積累和生產力增長模型,得出了BRICs直到2050年的國民生產總值(即GDP)增長率、人均收入和貨幣存量變化的模型,并探討了對G6的相關長期預測。
高盛全球經濟研究部的經濟學家們發(fā)現(xiàn):如果一切正常,在不久的未來,BRICs可能成為全球支出的一個新的重要來源。
威爾遜指出,以美元計算,盡管目前BRICs經濟規(guī)模還不到G6的15%,但在40年內,可能超過G6;到2025年,他們將達到G6規(guī)模的一半;在2050年,目前的G6中,只有美國和日本可能位于世界六大經濟體之列。
BRICs的經濟增長強勢還將引起全球需求格局的變化。威爾遜認為,最早在2009年,來自BRICs的美元支出的年增長量就將超過G6,并超過目前水平的兩倍;到2025年,來自BRICs的美元支出的年增長量將達到G6的兩倍,到2050年將為4倍。
由于研究年份跨度近50年,威爾遜強調,這些預測需要在一定前提條件下才能實現(xiàn)。在他看來,要達到預測目標需要強有力的政治體系、良好穩(wěn)定的宏觀經濟政策、自由開放的貿易體系以及高水準的教育作為基本保障。由于每一個國家在保持經濟正常發(fā)展方面都面臨巨大的挑戰(zhàn),預測很有可能隨著條件的缺失和不充分而不會實現(xiàn)。
資源不是問題
在這項對未來50年全球經濟狀況所展開的研究中,高盛全球經濟學家將人口統(tǒng)計預測、資本積累和生產力增長模型作為理論基石,并將人口、勞動力和技術作為經濟發(fā)展動力的主要因素,但能源因素卻不在考慮之列。
而中國自2003年年末就開始面臨石油、煤炭和電力等資源缺乏的困境。當《財經時報》問及能源瓶頸會否影響未來中國經濟發(fā)展時,威爾遜表示:“這不是主要因素,資源問題可以隨著資本積累和技術的發(fā)展得到解決。按照傳統(tǒng)的經濟發(fā)展模式來看,資源情況不在考慮之列。”
他向《財經時報》舉例,韓國和日本都不是資源自給自足的國家,但他們都取得了很好的發(fā)展;資源自給自足并不是核心問題,而且擁有自己的資源也并非是強勢。
在未來經濟發(fā)展中,巴西和俄羅斯的前景令威爾遜擔心。他認為,俄羅斯經濟在未來的發(fā)展中,可能更多地依賴資源(譬如石油)等因素,而使更快的發(fā)展受到阻礙。
高盛全球經濟研究部的研究成果還顯示,到2020年,中國的GDP增長率將從2003年的8.1%預測值降至5%;到21世紀40年代中期,增長率將降至3.5%左右。
他們強調,即便增幅呈現(xiàn)下降趨勢,較高的投資率、龐大的勞動大軍和經濟的穩(wěn)定增長,仍然會推動中國在2041年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
威爾遜分析,BRICs的增長可能給鄰近的國家?guī)砗锰。由于亞洲可能擁?050年四大經濟體中的三個,可以預見,全球經濟將朝亞洲地區(qū)進行重要的地理轉移。目前,中國的經濟增長已經對亞洲其他國家的增長造成巨大影響,其他BRICs國家的持續(xù)強勁增長,也可能對他們的主要貿易伙伴產生類似影響。(來源:財經時報 作者:鐘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