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車前景消費者說了算——中新網

亚洲一区精品动漫|亚洲日韩欧美综合中文字幕|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久久艹视频一区

<rp id="exnmd"><video id="exnmd"></video></rp>
<ol id="exnmd"><strong id="exnmd"><td id="exnmd"></td></strong></ol>
    • <address id="exnmd"></address>
      <rp id="exnmd"></rp>
      <u id="exnmd"><option id="exnmd"></option></u>
    • <cite id="exnmd"></cite>
      本頁位置: 首頁新聞中心能源頻道

      新能源車前景消費者說了算

      2010年07月02日 09:16 來源:國際商報 參與互動(0)  【字體:↑大 ↓小

        推廣新能源車終歸是要靠市場而非政策。有關調查表明,混合動力的價值顯然被低估了。不排除根據市場反饋情況,國家對相關補貼政策做調整的可能。國家電網正在“大干快上”充電站,但如果電動車的使用環(huán)境不夠人性化,加上技術不是很成熟,雖有高額補貼,也會讓消費者望而卻步。

        6月30日,新能源車補貼政策出臺一月之際,國家發(fā)改委、工信部、財政部頒布“節(jié)能產品惠民工程”節(jié)能汽車(1.6升及以下乘用車)推廣目錄,共有16家企業(yè)的71個車型入圍。據介紹,這71個車型的綜合工況油耗均比現行標準低20%左右,消費者購買時每輛可獲3000元的補貼。

        這是一個重要動向,說明提升傳統(tǒng)動力在國家新能源車戰(zhàn)略層面得到了應有的重視。但是另一方面,同樣受惠于國家補貼政策的混合動力和電動車卻動靜不大,據某專業(yè)媒體對有關廠家和經銷商的調查,他們要么在觀望,要么在等待更加細化的實施細則出臺。

        不容回避的是,在不斷高漲的新能源車浪潮中,人們過多聽到的是來自政府和企業(yè)層面的聲音,而新能源車、尤其是電動車前景最重要的一級——消費者是怎么想的,尚未見到相應分量的關注。

        那么從消費者角度看,中國是否已經具備了推廣新能源車的市場條件?

        消費者調查:電動車認知度低于插電式混合動力

        年初,在麥肯錫對上海600名車主和600名購車人的調查中,如果沒有政府補貼,只有3.8%的人表示愿意購買電動車;如果政府補貼能達到發(fā)達國家平均7400美元的額度,這一比例也僅為6.4%。問及對電動車不感興趣的原因,依次為充電不方便、行駛里程短、技術可靠性差。

        4月,安永的調查表明:在全國1000名車主和未來三年的潛在車主中,65%的受訪者表示愿意購買插電式混合動力或電動車,這一比例是美國、日本和西歐四國的5倍!在決定性購買因素中,節(jié)省燃油支出高居第一位;在使用環(huán)節(jié)方面,受訪者最關心的是產品的安全;在充電一次的行使里程上,82%的受訪者認為低于200公里可以接受。

        新浪和搜狐仍在進行的在線調查顯示:對新能源車“有一些了解的”有54%(新浪);如果有政府補貼,表示會買新能源車的新浪為68.9%,搜狐為95%;如果確定購買,選擇插電式混合動力的新浪為50%,搜狐為49%,選擇電動車的新浪為30%,搜狐為27%;在新浪,新能源車的優(yōu)勢首先是節(jié)省燃油支出(33.4%),其次是環(huán)保(27%);在搜狐,如果購買,可接受價格10萬元以下的為56%,15萬元以下的為31%;如果不購買,主要原因是價格過高(52%)、配套設施不完善(28%)。

        據此我們可有幾個推斷:一、麥肯錫的調查只針對電動車,過低的認知度恰恰表明與其他三項調查有著內在的一致性。二、插電式混合動力的接受程度明顯高于電動車,反映了人們對傳統(tǒng)發(fā)動機的心理依賴;安永未提供細分的購買意向,但不應與新浪和搜狐的結論相差太多。三、節(jié)省燃油支出是購買新能源車的主要考慮。

        混合動力或需重新評估

        2009年,世界首款量產非插電式混合動力(下稱混合動力)——豐田普銳斯在美國累計銷量超過120萬輛(自1997年問世以來);同年在日本銷量達27萬輛,一舉超過了有著“日本國民車”之稱的卡羅拉(25萬輛)成為單一車型銷量冠軍。這應該是世界進入新能源車時代的標志性事件之一。日本汽車工業(yè)協(xié)會認為,普銳斯商業(yè)化的成功主要受三個因素驅動:一是產品成熟;二是油價飆升;三是價格可接受。

        普銳斯技術成熟無可爭議,油價飆升則是一個“溫水煮青蛙”的概念,在美國、日本和中國沒有區(qū)別,區(qū)別只在于相同產品在不同市場的價格不一樣。普銳斯在日本售價205萬日元(老款,約合21975美元),政府補貼39.45萬日元,(約合4229美元);而在中國,其售價為26~28萬元,無政府補貼。對比兩國相差甚大的人均收入,結論不言自明。

        國家863計劃節(jié)能與新能源汽車重大項目監(jiān)理咨詢專家組組長王秉綱對《國際商報》說,推廣新能源車終歸是要靠市場而非政策,這就需要一個消費者逐步接受的過程,因此產品的排序就非常重要。而根據近期媒體報道,從國家對新能源車的補貼政策來看,混合動力的價值顯然被低估了。多有專家和車企負責人認為,不排除根據市場反饋情況,國家對相關補貼政策做調整的可能。

        目前,混合動力公認是比較理想的過渡技術——車輛燃油浪費最大、污染物排放最高的時段就是路口怠速等待,此時將發(fā)動機關閉就能達到節(jié)能減排的效果。與豐田不同,奔馳甚至認為沒有必要追求混合動力在純電模式下的行駛里程。(下轉第六版)

        從消費者角度講,混合動力的節(jié)油效果雖不及理論上的“零排放”電動車,但因技術成熟、不依賴社會配套等優(yōu)點,卻能讓人買個踏實;旌蟿恿χ髁鳟a品可降低油耗10%~20%,目前看這也許不足以打動消費者,較高的車價也不足以折抵節(jié)省的燃油開支,但我們可以設想,在未來幾年,如果油價飆升至10元甚至更高,同時伴隨更多產品的投放將價格拉低,消費者又將作何考慮?事實上,目前在北京和上海,由于高油價和日益嚴重的堵車(油耗因此猛增),放棄日常駕車出行的人已不在少數。

        而從政府角度講,更大的壓力來自國家能源安全和環(huán)境,混合動力提供了階段解決方案,且效果明顯。問題在于,就目前的電動車技術而言,一步實現真正的“零排放”是不現實的。公開信息表明,政府鼓勵廠家在所有傳統(tǒng)動力車型上安裝“怠速啟停裝置”,該裝置可節(jié)油10%,消費者購買這樣的車型,將獲得4000元的補貼。如果此說屬實,則說明在國家層面,混合動力并未被冷落,只是補貼太低了一點。

        事實上,近期已有多個地方政府出臺了針對混合動力的高額補貼政策,雖說這是在“明目張膽”的扶持當地車企,但有益于混合動力的市場推廣就是好事。

        “充電站熱”是否考慮了消費者?

        出于自身利益考慮,國家電網正在全國“大干快上”充電站,兩大油企也在快速跟進。這又是一個令人懷疑與消費者嚴重脫節(jié)的新能源車躁動。

        據“專家”測算,未來市場成熟時,一座平均投資300萬元的中型充電站每月能賺34.2萬元,3年就能收回成本,媒體驚呼:充電站盈利堪比印鈔機!可相反的測算卻表明,根據每個充電站的充電樁數目和快、慢兩種充電模式,每天可充電的車輛不到加油站的1/10,而投資卻相差20倍以上,一座投資300萬元的充電站要幾十年之后才能盈利。

        國家電網有關負責人對《國際商報》透露,新能源車是大勢所趨,國家政策明顯向電動車傾斜,國家電網必須提前布局,主要考慮一個是盈利前景,一個標準制定。盈利前景誰能爭得過國家電網?可盈利就得有投入,等時機成熟就晚了。至于媒體擔憂的標準問題,其實不是問題:第一,國家電網當然會協(xié)調主流汽車廠家;第二,以國家電網的壟斷地位,企業(yè)標準就是未來國家標準。

        耐人尋味的是,這位負責人告訴《國際商報》,國家電網至今也猜不透兩大油企的盈利模式。不錯,兩大油企的優(yōu)勢是遍及全國的網絡,但電還是要購自國家電網,加價銷售賺不了多少錢,因為人們買電動車圖的就是電價便宜。一種可能就是兩大油企利用其網絡優(yōu)勢,與廠家聯(lián)手做電池租賃,也就是說,在加油站增建充電設施,但并不直接為電動車充電,而是為電動車更換電池。

        其實,這位負責人已經觸及到了問題的實質:讓消費者開著自己的電動車擁擠到充電站,快充也要一小時,慢充則要8小時,想一想都令人不勝煩惱。那么在小區(qū)建充電樁呢?目前國家電網在上海和北京的高檔社區(qū)已有規(guī)劃,可如果身份不夠“高檔”呢?低檔社區(qū)連個停車位都不能保證,就只有去社會充電站了?

        也許,未來的電動車如能像加油一樣方便的更換電池,顯然要比耗時費力的充電更誘人。目前已有廠家提出,應該按照這個思路解決電動車的電池問題,這樣既能降低整車成本,也方便消費者使用,在市場推廣階段這種模式尤為重要。總之,如果電動車的使用環(huán)境不夠人性化,再加上技術不是很成熟,雖有高額補貼,也會讓消費者望而卻步。武躍

      參與互動(0)
      【編輯:楊威】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