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教育:低碳發(fā)展的根基——中新網(wǎng)

亚洲一区精品动漫|亚洲日韩欧美综合中文字幕|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久久艹视频一区

<rp id="exnmd"><video id="exnmd"></video></rp>
<ol id="exnmd"><strong id="exnmd"><td id="exnmd"></td></strong></ol>
    • <address id="exnmd"></address>
      <rp id="exnmd"></rp>
      <u id="exnmd"><option id="exnmd"></option></u>
    • <cite id="exnmd"></cite>
      本頁位置: 首頁新聞中心能源頻道

      低碳教育:低碳發(fā)展的根基

      2010年08月04日 11:27 來源:中國能源報 參與互動(0)  【字體:↑大 ↓小

        編者按

        目前,低碳經濟、低碳生活的觀念日漸深入人心,與此同時,如何培養(yǎng)青少年對低碳經濟、低碳生活的認知度,構建全社會共同參與的青少年低碳教育模式,也引起了社會有識之士的關注。7月28日到29日,首屆中國低碳教育論壇在江蘇省泰州市舉行,參會人員就此話題展開了熱烈的交流和互動。本報特編發(fā)專題報道,以饗讀者。

         邁出低碳“元年”

        中國須走自己的路

        在我看來,2009年應該被定名為中國低碳發(fā)展的“元年”。標志有三件大事:先是胡錦濤主席在紐約舉行的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峰會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決議(2009年8月27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次會議通過);再是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應對氣候變化有關工作審議并原則通過(2009年8月12日); 隨后,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我國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行動目標確定( 2009年11月26日)。

        理想的低碳經濟可以最大限度提高碳生產力,增強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盡可能地減緩氣候變化帶來的負面影響,提高人類發(fā)展水平,同時兼顧代際公平和代內公平,從而使社會經濟沿著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路徑前進。發(fā)展低碳經濟的最終目標是提高人類發(fā)展水平和促進可持續(xù)發(fā)展。低碳經濟并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應當在一個具體的社會經濟背景下,基于特定的社會經濟發(fā)展階段、特定的能源資源稟賦、特定的科技發(fā)展水平和創(chuàng)新能力,以及特定的社會意識程度和體制能力等因素,對低碳經濟做出定義,并最終確定低碳經濟發(fā)展目標。低碳經濟只能是這一戰(zhàn)略目標的催化劑、助推器。如果離開了以人為本這一出發(fā)點,那就偏離了經濟的本來含義。所以低碳經濟應當首先是一種改善民生、促進人類發(fā)展的經濟發(fā)展模式。

        而中國要發(fā)展低碳經濟,應走自己的路。溫家寶總理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努力建設以低碳排放為特征的產業(yè)體系和消費模式,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推動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取得新進展。”在我看來,我們要走出的“自己的路”可概括為:學習之路,研究之路,法治之路;漸進之路,創(chuàng)新之路,發(fā)展之路;生態(tài)文明之路,天人合一之路。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哥本哈根會議是一個新的起點,從這里出發(fā),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的進程將不斷向前。 在中國,“低碳”已成為政府的責任、社會的責任,更是全民的責任。

          低碳時代的

        可再生能源發(fā)展戰(zhàn)略

        根據(jù)我們的研究,中國的低碳轉型大致需要經歷四個轉型期,從時間段上劃分大致可分為:籌劃期(2010年)、關鍵期(2010—2020年)、困難期(2020—2030年)和轉型期(2030—2050年)。目前就處于籌劃起步階段。在這一階段,國家提出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左右;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宏偉目標。根據(jù)權威預測,我國到2020年一次能源消費總量達到45億噸標煤。按照15%的目標,2020年非化石能源的消費量將達到45億×15%=6.75億噸標煤。

      參與互動(0)
      【編輯:宋亞芬】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shù)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wǎng)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wǎng)觀點。 刊用本網(wǎng)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wǎng)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