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稅稅率不會很高 年內全國推行可能性不大——中新網

亚洲一区精品动漫|亚洲日韩欧美综合中文字幕|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久久艹视频一区

<rp id="exnmd"><video id="exnmd"></video></rp>
<ol id="exnmd"><strong id="exnmd"><td id="exnmd"></td></strong></ol>
    • <address id="exnmd"></address>
      <rp id="exnmd"></rp>
      <u id="exnmd"><option id="exnmd"></option></u>
    • <cite id="exnmd"></cite>
      本頁位置: 首頁新聞中心能源頻道
        資源稅稅率不會很高 年內全國推行可能性不大
      2010年05月25日 08:29 來源:中國證券報 參與互動(0)  【字體:↑大 ↓小

        改革時間窗口開啟

        原定于2007年推出的資源稅費改革為何到2010年才開始試點?現(xiàn)在推出意義何在?

        據(jù)一位參與方案制定的專家透露,為了遏制資源的浪費,加速經濟轉型,早在2006年底,財政部、國稅總局等部門就制定了資源稅改革方案,并報送國務院,擬于2007年初開始實施。但是2007年國內通脹壓力抬頭,政府擔憂資源稅改革將進一步推高CPI,資源稅改革方案由此被擱置。

        2008年上半年,通脹局勢依然沒有緩解,在國際油價的帶動下,國內資源品價格紛創(chuàng)歷史新高,國務院已重點考慮控制價格上漲,資源稅改革不再成為政府的重要工作。2008年下半年,經濟形勢急轉直下,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下,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下跌,出于國內“保增長”的考慮,推出資源稅改革勢必加重上下游企業(yè)負擔,也不符合當時積極財政政策提出的減稅大方向。

        雖然推進資源稅改革被確定為國務院2009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但是直到2009年年中,隨著宏觀經濟探底回升,資源稅改革的時間窗口才真正打開。2009年6月,財政部召開的一次工作座談會上明確了擴大征收范圍、改革計征方式、提高稅負水平、統(tǒng)籌稅費關系的改革思路。

        “從量計征改為從價是毋庸置疑的!笔锥冀洕Q易大學財政稅務學院姚東旭教授認為,我國資源稅長期實行從量定額征收,且以納稅人實際銷售或自用的資源數(shù)量為計稅基礎。這種從量計稅的方法會誘導投資者爭相開發(fā)高品位資源,導致低品位資源的棄采,從而造成資源的嚴重浪費,在資源價格持續(xù)走高的形勢下更使本來不高的稅費負擔進一步降低。

        但是因為種種原因,資源稅改革并未在2009年推出。國金證券的報告認為,有關資源品的價格改革最好是在需求低迷、沒有通脹預期的經濟環(huán)境下推出。如今國內資源品價格開始上漲,通脹預期已經形成,錯過了最佳改革時機,如果再不抓住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導致的國際資源品價格下跌的契機,資源稅改革的窗口又將關閉。而且,隨著人口因素的拐點將提前出現(xiàn),勞動力成本已經進入長期上升趨勢,留給資源稅改革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對出口不會造成較大沖擊

        資源稅改革方案的推出之所以一再延后,除了宏觀經濟面的原因外,與國內經濟發(fā)展的路徑之爭也息息相關。

        在肯定資源稅改革十分必要的同時,有部分學者和實業(yè)界人士擔心提高資源稅稅率會對經濟造成較大的負面影響。資源稅是一種間接稅,企業(yè)可以通過提高產品價格將其轉嫁給下游的廠商,直至最終的消費者。提高資源稅必然導致企業(yè)生產成本的全面上升,甚至會引發(fā)通脹。從國際貿易的視角看,資源價格的上漲會全面降低我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這對出口導向明顯的中國經濟來說影響重大。

        不過,姚東旭認為,資源稅對出口的沖擊并沒有想象的那么大。首先,從出口結構看,目前資源類商品的出口僅占全部外貿出口的3%左右,即便因提高資源稅而減少出口,對我國對外貿易的整體影響不大。我國總體上資源比較匱乏,通過資源稅而不是關稅的辦法間接限制資源品出口,既可以達到保護國內資源的目的,又不至于引起貿易爭端。

        其次,我國每年進口的資源類商品數(shù)量巨大,已接近我國進口總額的1/3,特別是占我國出口貿易半壁江山的加工貿易,其所需要的原材料絕大多數(shù)來自國外,不會受我國國內征收資源稅的影響。而且按照目前傳出的消息,資源稅的稅率大致在5%左右,遠低于國外一些資源大國10%左右的稅率,“中國制造”的價格優(yōu)勢依然存在。

        至于資源稅改革對通脹的影響,財政部財科所所長賈康認為不必過慮。“資源品價格上升,老百姓自然會調整消費習慣,節(jié)能降耗。同時,資源品價格上漲,會促進企業(yè)通過技術創(chuàng)新,節(jié)約成本。”

        姚東旭也表示,由于很多資源品的價格沒有完全市場化,政府控制能力依然很強,只要資源稅的稅率不是特別高,價格依然可控。此外,我國若干制造業(yè)存在的產能過剩情況,不會使得上游價格上漲迅速傳導到下游,引發(fā)全面的通脹。

        推動資源板塊價值重估

        從微觀層面看,一旦資源稅改革啟動,上游企業(yè)的利潤將率先受到影響。

        以新疆試點為例,東北證券分析師王偉綱表示,根據(jù)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2005年7月29日發(fā)布的有關規(guī)定,中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中石油吐哈油田分公司、中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和中石化西北分公司所產原油的稅率為30元/噸,所產天然氣的稅率為9元/千立方米。

        以上稅率如果換算成從價計征,相當于60美元/桶的原油價格和0.90元/立方米天然氣價格實施1%的稅率。

        因此,如果實行3%的稅率,將增加稅收200%;如果實行5%的稅率,將增加稅收400%。原油生產成本將分別增加1.2美元/桶和2.4美元/桶,天然氣生產成本將分別增加0.018元/立方米和0.036元/立方米。

        經測算,中石油將因此每年分別減利20億元和40億元左右,中石化將分別減利3.5億元和7億元左右。

        據(jù)國泰君安研究員劉谷測算,假如稅率定為5%,僅在新疆地區(qū)試點,中國石油和中國石化2010全年稅前利潤將分別較此前的預測值下降2.21%和1.28%。一旦資源稅改革在全國推行,兩公司的稅前利潤將分別下降12.49%和7.88%。

        不過,由于國內資源相對緊缺,資源產品的需求彈性較小,即使價格上漲,需求量也不會有很大下降,這就使得資源企業(yè)具有轉嫁稅負的客觀基礎。國金證券分析師付雷認為,資源品消耗較多的采掘業(yè)和原材料行業(yè)對產業(yè)投資的吸引力將會減弱,資本或更多地流入消費品及投資品行業(yè),這在長期有利于國內消費需求的增長和經濟結構的調整。

        付雷表示,近十年采掘業(yè)的毛利率水平長期處于其他產業(yè)2-3倍的水平,低廉甚至免費的資源獲得成本極不合理。預計大部分資源稅帶來的影響都會被采掘業(yè)消化,但也必然會部分向下傳導至原材料行業(yè)。

        不同的中下游行業(yè)受資源稅改革的影響也各異。對鋼鐵類上市公司的影響不大,主要是因為我國鐵礦石主要依賴進口。其他從事冶煉加工的石化企業(yè),尤其是沒有做到上下游一體化的企業(yè)將有可能成為“重災區(qū)”。

        此外,當傳統(tǒng)能源價格提升時,可再生能源的成本劣勢將得以緩解,從而得以擴大利用空間。

        由于此次新疆試點的范圍不包括煤炭,因此煤炭行業(yè)的受影響程度還不明朗。廣發(fā)證券研究員陳亮認為,此前電煤價格已經連續(xù)漲了8個星期,此次新疆試點不包括煤炭,說明改革的時機還不成熟,而且近幾個月內也不會再提,因此短期煤炭股會有一輪反彈行情,但是由于預期還在,因此資源稅改革仍然會制約反彈高度。

        天相投顧報告則認為,資源稅對行業(yè)的影響短期可能負面一點,但是中長期在資源產品價格長期看漲的情況下,資源稅改革可能提高部分資源的估值,從而推動資源類股的資產重估,比如礦產、煤炭、水資源的價值重估,在經濟快速發(fā)展的背景下,資源價值會進一步凸現(xiàn)。

        此外,長期以來,我國水、電、油價由于受到管制,盈利情況始終滯后于整體經濟的表現(xiàn)。未來隨著資源稅的改革到位,資源品的價格將理順,水、電、油行業(yè)有望和宏觀經濟保持一致性,毛利率獲得提高,周期性得到平滑。同時,上游勘探開采行業(yè)的暴利現(xiàn)象也有望得到緩解。( 朱宇)

      參與互動(0)
      【編輯:李瑾】
      商訊 >>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shù)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