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媒稱北大高調錄取李敖之子凸顯招生困境——中新網

亚洲一区精品动漫|亚洲日韩欧美综合中文字幕|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久久艹视频一区

<rp id="exnmd"><video id="exnmd"></video></rp>
<ol id="exnmd"><strong id="exnmd"><td id="exnmd"></td></strong></ol>
    • <address id="exnmd"></address>
      <rp id="exnmd"></rp>
      <u id="exnmd"><option id="exnmd"></option></u>
    • <cite id="exnmd"></cite>
      本頁位置: 首頁新聞中心臺灣新聞

      臺媒稱北大高調錄取李敖之子凸顯招生困境

      2010年08月22日 12:46 來源:環(huán)球網 參與互動(0)  【字體:↑大 ↓小
          資料圖:李敖(右)、李戡(左)父子接受陳文茜訪問,一向尖銳犀利的名嘴李敖,當場成為俠骨柔情的好爸爸。
      【點擊查看其它圖片】

        臺灣今日新聞報道,李敖之子李戡就讀北大,北大校方特地為此發(fā)布新聞稿,高調的動作凸顯大陸與香港高校的激烈競爭。臺灣若要開放陸生赴臺,勢必要在政策配套、財務補貼方面做好準備,才能加入這場“人才爭奪”的賽局。

        據報道,李敖之子李戡一個月后即將入北京大學就讀,成為今年13名赴北大就讀的臺灣高中生之一。

        考上臺大地質系的李戡在臺灣的學測成績約是全臺前3%,頗為出色。但他同時也被北大經濟學院錄取,成為少數同時打進兩岸頂尖學府的大學“新鮮人”。

        報道稱,身為知名作家李敖之子,李戡確定入學北大后,北大校方特地發(fā)布一則新聞稿,向外界公告此事。北大的高調動作,難免讓臺灣人感到疑惑,李戡不過是位大一新生,北大為此單一個案大肆宣傳其實暗示了北大面臨的招生隱憂。

        由于近年來北大的明星學生流失嚴重,北大不得不大動作向臺灣的大學“挖角”,以彌補流失的學生。一位臺灣學生牽動兩岸三地大學競爭的敏感神經,李戡可說生逢其時。

        精英學生集體出國留學

        盡管北大是大陸最高學府,每年至少有六成文、理科高考“狀元”選擇北大,然而逐年下降的考生人數使得校方不得不開始正視。

        報道指出,今年6月,大陸共有957萬名考生參加高考,準備爭奪657萬個錄取名額。從總量看,考生的數量十分驚人,但從逐年變化分析,報考大學的人數已是連續(xù)第3年下降。個中原因除了“90后”出生率逐步下降、人口自然減少外,大陸富裕階層高中生集體出國留學尤其令北大擔心。

        近年來,許多精英學生寧愿留洋也不選讀北大的現(xiàn)象已經越來越明顯。北京四中、北京八中等公立重點高中今年甚至首次出現(xiàn)為留學生設立的“出國班”。這種學生的集體選擇難免讓傳統(tǒng)名校面上無光。

        此時李戡挾著“李敖之子”的名號“投向祖國懷抱”正好給了北大絕妙的造勢機會,令校方可以借此宣傳自己“武林盟主”的地位,比清華、復旦等大學略勝一籌。

        有相關人士指出,對于北大靠名人之子提高能見度,許多人頗為感嘆。只不過北大想用這招吸引有意出國的精英學子可能不太管用。因為北大的“假想敵”,除了英國、美國外,香港的大學已成為北大的頭號競爭對手。

        香港大學祭出優(yōu)惠招生

        根據統(tǒng)計,高考“狀元”中,約有2成曾報考香港的大學;而香港大學今年招收的大陸新生共有1400多位。不少學?胺Q“豐收”。例如在全球大學排名調查屢次上榜的香港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及香港大學,今年錄取的內地學生數量紛紛打破紀錄。

        今年錄取270位陸生的香港中文大學就指出,由于香港的居住成本極高,為了補貼大陸學生,校方提出“保障住宿”方案,以“在學期間一律有宿舍可住”為號召,吸引不少大陸學生報考。校方認為,未來仍將持續(xù)提高陸生人數,但礙于保障住宿的承諾必須維持,陸生的錄取比率將不會增加太快。

        錄取300余位陸生的香港大學則采取最實際的獎學金制。港大招生辦公室指出,內地各省分的高考前十名學生若順利錄取港大,都可以視成績高低得到學費減免。若是前三名的“三甲”學生,更能夠得到學費全免或半免的優(yōu)惠。

      參與互動(0)
      【編輯:朱鵬英】
        ----- 臺灣新聞精選 -----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