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縐掑悗 欏甸潰鑷姩璺寵漿鑷?a href="http://www.chinanews.com/">涓柊緗戦欏?/a>
鎮(zhèn)ㄥ彲浠ュ幓榪欓噷鐪嬬湅~
七月十日,“二○○七臺灣青年夏令營”第六團的少數(shù)民族營員游覽了北京居庸關長城。圖為五位臺灣青年正忙著計算他們還需要攀登的烽火臺數(shù)目。 中新社發(fā) 劉穎 攝 七月九日,參加“二零零七臺胞青年千人夏令營”的臺灣少數(shù)民族營員參觀頤和園。圖為營員黃儀芳、根偉倫興致勃勃地試戴滿清旗女頭飾。 中新社發(fā) 劉穎 攝
|
在本次臺胞青年夏令營中,記者遇到了一群來自臺灣大學的大學生。在和這些臺灣未來的精英們交談中,他們每個人都給記者帶來很多的思索;蛟S,只有交流,才能讓彼此了解對方的感受與想法。 邱光妤:喜歡北京那股歷史的味道 2007臺胞青年夏令營三團十五營的邱光妤,是臺灣大學法律系的研究生。這次來北京參加夏令營已是第二次來到大陸了。當被問起是什么吸引她再次來到北京的時候,她回答:“我喜歡北京的那股歷史的味道”。 略顯斑駁的墻壁,還有朱漆已經(jīng)被曬到微微泛白的立柱,都是邱光妤眼中歷史氣息的載體。然而,她也直言,這次修葺過的頤和園顏色太鮮艷了,朱漆金字的頤和園更像是一個漂亮的大院子,歷史的滄桑感有些淡了。 相比之下,邱光妤更喜歡的是故宮。在故宮里行走,那種在歷史中行走的感覺讓她覺得很享受…… 阿娟:兩岸和平與發(fā)展最重要 這位并不愿名字被記錄的女孩,卻代表著很多他們這一代臺灣年青人務實、客觀的態(tài)度。 阿娟是第一次來到大陸,對于北京的現(xiàn)狀,她感到很吃驚。記者近乎打趣地問她:“來之前不會覺得大陸還是清朝末年的那種樣子吧?”她坦誠的回答:“其實,有這樣的感覺也是難免的……” 但是,親眼所見的北京,推翻了阿娟的想象。看著北京林立的高樓大廈,阿娟淡淡地說:“北京的發(fā)展其實幾乎和臺北差不多了……” 在談到如何看待兩岸的交流時,阿娟說,自己和自己身邊的很多年青人都一樣,都會比較現(xiàn)實的看問題,兩岸之間其實還是和平與發(fā)展最重要,而交流是一個必要的前提。 廖淑志:在大陸讀書和在臺灣成長都很自豪 畢業(yè)于臺灣大學日語系的廖淑志已經(jīng)是北京大學的研究生了。而在北京大學讀研,她選擇了比較文學專業(yè),她希望將自己日語的優(yōu)勢和對中國古代文學的興趣,都能在自己選擇的專業(yè)上得到發(fā)揮,所以他選擇了古代文學的方向。 廖淑志告訴記者,她很自豪可以考進北京大學讀書,同樣,來自臺灣的她,也依然很自豪自己生長在臺灣。她解釋說,臺灣其實很不錯,氣候很好,物產(chǎn)也豐富,尤其在臺灣長大,對那里有著很深的感情,真的覺得,生長在臺灣其實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和每個人的交流,我們都會發(fā)現(xiàn),原來對方總是有一些想法,很容易理解,但之前自己卻從未這樣想過。還有一些細小的差異,通過交流才會彼此明白。就像阿娟告訴我,“地鐵”在臺灣叫做“地下鐵”或者“捷運”;一位領隊告訴我,我所稱的“三角梅”在臺灣有一個更詩意的名字叫“九重閣”。(趙春旭) |
|
|
|||
|
10縐掑悗 欏甸潰鑷姩璺寵漿鑷?a href="http://www.chinanews.com/">涓柊緗戦欏?/a>
鎮(zhèn)ㄥ彲浠ュ幓榪欓噷鐪嬬湅~
|
【關于我們】-【 新聞中心 】- 【供稿服務】-【圖片庫服務】-【資源合作】-【留言反饋】-【招聘信息】-【不良和違法信息舉報】 |
有獎新聞線索:(010)68315046 |
本網(wǎng)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 刊用本網(wǎng)站稿件,務經(jīng)書面授權。 |
法律顧問:大地律師事務所 趙小魯 方宇 |
[ 網(wǎng)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京ICP備05004340號] 建議最佳瀏覽效果為1024*768分辨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