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單、女單、混雙三項目包攬四強,如果男、女雙項目不是一個國家只允許三對選手參賽,如果中國女雙不是在1/4決賽就碰上內(nèi)戰(zhàn),這兩項也可能在半決賽就完全成為中國隊的地盤;祀p決賽后的頒獎禮上,四對中國選手同穿紅色隊服登場,四面中國國旗同時升起,宏大壯觀的場面竟讓人感覺到有少許諷刺———在該項目上,輿論賽前一度放風(fēng):中國隊將主動放棄該項目爭奪以實現(xiàn)“不包攬”。
很難說中國的年輕混雙組合們在比賽中發(fā)揮了多少成功力,因此也很難界定中國在此項目上是否真的“放水”,但從新科冠軍李平/曹臻賽后的口吻中,可以強烈地感受到這些中國隊中的“配角”們,是盼星星盼月亮地希望在“不那么重要的場合”體現(xiàn)自己的價值。
瑞典常青樹佩爾森在退役時說,中國隊中不會有人能像他一樣打球打到40多歲,因為中國的人才太多了,球員太容易被淘汰———原來人才濟濟有時還不是一件好事,因為會讓老而彌堅這樣的經(jīng)典消失。更甚的是,它還讓優(yōu)秀的人郁悶地成了“配角”,然后像饑不擇食的老虎一樣,把所有小白兔甚至是它們家的蘿卜都吃掉,讓“狼”們以為被當(dāng)成寵物養(yǎng)了,倒頭來卻連蘿卜都吃不到。
橫濱世乒賽還沒到?jīng)Q賽階段,但已經(jīng)切切實實地宣告了蔡振華主任的“不包攬”計劃失敗。關(guān)于“養(yǎng)狼”,還是國際乒聯(lián)主席沙拉拉的觀點具有前瞻性,他強調(diào)中國作為乒乓球大國,推廣乒乓球運動的發(fā)展并不在于“讓”出多少個冠軍,而最好的做法是要向海外輸送優(yōu)秀的教練員和人才,在技術(shù)層面上對乒乓球運動做出貢獻。
日本乒乓球少年在本屆世乒賽上大放異彩,日本乒協(xié)就將此歸功于中國教練的貢獻,1988年漢城奧運會男雙冠軍韋晴光和福原愛的教練湯媛媛便是當(dāng)中的典范。湯媛媛2002年開始當(dāng)福原愛的教練,愛徒2003年世乒賽打進八強。而視野開闊的韋晴光早就瞄上了培養(yǎng)年輕乒乓球運動員這個路子,自2007年起,韋晴光每個月都要往返于東京和東北部的青森之間,在青森山田學(xué)院,韋晴光擔(dān)任該校的乒乓球教練,而該校也誕生了松平健太、丹羽孝希等本屆世乒賽的奪目新星。
25歲的張超在世乒賽男單比賽提早出局之后很難過,他表示因為這可能是自己的最后一次世乒賽機會,下一屆,他入選世乒賽名單的機會大概只有三成。失落,是中國隊“配角”的常態(tài),也是“配角”們的一個普遍狀態(tài),畢竟不是所有人都能像李平一樣,從陪練熬成了世界冠軍。談及出路時,張超一臉茫然,在人才濟濟的“迫害”下,“配角”們或許可以考慮一下沙拉拉的建議,嘗試著走湯媛媛和韋晴光的路。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