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槍拍案驚奇》果真夠“驚奇”:4天過億的票房,“張藝謀”們的腰包鼓了;數(shù)千萬次的點擊率,不少媒體偷著笑了;而本想掏錢找樂的影迷們,走出影院后卻傷心地“哭”了。
鋪天蓋地的影評傾瀉而至:有人贊美《三槍》成功的運營模式;有人斥其為一場不折不扣的“圈錢運動”;還有人稱其為張藝謀的“人民戰(zhàn)爭”……爭論中,我們不妨也殺個“回馬槍”,看看《三槍》到底放出了哪“三槍”?
第一槍:“圈錢”
著名電影導演、北京電影學院教授鄭洞天曾說:“電影是對投資人負責的藝術(shù)”。賺錢,是電影投資方、制片方和發(fā)行方的不變法則。
《三槍》的投資人肯定不擔心票房,因為他們“懂營銷”:以張藝謀、張偉平等為他人狂熱追捧的投資制作班底,以小沈陽、孫紅雷、閆妮、毛毛等為主打的大明星陣容,以及以豪華布景等為主打的大制作理念成為《三槍》的“招財”模式。
根據(jù)《賀歲檔觀影調(diào)查》的結(jié)果,近70%的受訪者因“導演和明星陣容”而一定購票觀看,由此可見導演和明星的品牌感召力。
《三槍》拍攝期間,位于甘肅的取景基地全封閉,“張藝謀”們和媒體玩起了“躲貓貓”,吊足了人們的胃口,直到10月才公布一些拍攝花絮,令人感覺“很神秘”。
上映前,歷時一年的《印象中國:張藝謀傳》的侵權(quán)官司塵埃落定:張藝謀勝訴,獲賠經(jīng)濟和精神損失45萬元,這無疑為新片上映賺足了人氣。
在《三槍》的首映式上,“張藝謀”們主動出擊,劇組全陣容公開大方地接受采訪,令觀眾大呼“刺激”,掀起了2009賀歲片高潮。
據(jù)統(tǒng)計,《三槍》上映4天來,票房已達10132萬元。難怪有人說這是“一個精心設計的圈錢游戲”。
從故事片《紅高粱》,到生活片《我的父親母親》,到武俠片《英雄》,再到賀歲片《滿城盡帶黃金甲》,張藝謀在求新求變中獲得了市場,也被冠以“投機大王”的稱號。
的確,電影票房再好,還是有人會批;國際獲獎再多,還是有人不看;觀眾需求再大,還得求平衡!懊乃住边是“崇高”,是每位導演一生的難題。
張藝謀說:“在‘媚俗’與‘崇高’之間,我們往往顧此失彼。有人說商業(yè)電影低俗、墮落,但能賺個盆滿缽盈;有人說純藝術(shù)電影晦澀、難看,但能屢獲國際大獎。關鍵是導演自己要先想明白,無論拍哪個都得做好挨罵的準備。”
北京電影學院院長張會軍認為,中國仍處在電影市場發(fā)展的早期階段,為獲得資本積累過分追求高票房而忽視思想性,是這一時期的最顯著特點;主流院線的觀眾群集中在20歲至30歲之間,以他們?yōu)槭袌鲞M行創(chuàng)作,難免出現(xiàn)淺薄的傾向。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