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臉譜流派很多,其中早期的凈角臉譜,主要有三派,即:代表正凈之何桂山、裘桂仙一派;代表副凈之慶春圃、黃潤甫一派;代表武凈之錢寶鋒、錢金福一派。三派各成體系,各具風(fēng)格,尤其錢金福臉譜“莊嚴(yán)有威,樸素大方”,被時人公認(rèn)為“天下一品”。當(dāng)代的侯喜瑞、郝壽臣的臉譜也很有特點。
臉譜起源于面具,其淵源可追溯到公元550年之北齊。據(jù)《舊唐書·音樂志》及唐段安節(jié)撰《樂府雜錄》載:北齊蘭陵王高長恭貌美而勇武,自覺不能使敵人畏懼,故常戴面具出戰(zhàn),勇冠三軍。
古代制作面具,先以紙糊其胎,而后以水墨丹青彩繪。宋元古劇,上場演員頭戴面具,手舞足踏,而念白與歌唱則由在后臺的演員任之。直至清末,凡神鬼諸戲,仍保持戴面具只舞不唱之陳規(guī),最明顯的就是《跳加官》。隨著戲曲發(fā)展,要求演員必須載歌載舞,使唱、念、做、打統(tǒng)一,塑造完整之藝術(shù)形象,因而,那種妨礙念白和演唱的面具,遂漸被淘汰,代之而起的是日臻完美的勾臉?biāo)囆g(shù)——臉譜。
梅蘭芳綴玉軒所藏臉譜可謂中國戲曲寶庫中的藝術(shù)珍品;但其色彩、線條、神態(tài),遠(yuǎn)不如現(xiàn)代勾臉之美。
京劇臉譜大致可分揉臉、勾臉、破臉、抹臉?biāo)拇箢。揉臉是臉膛揉色,加重描畫眉目面紋,如關(guān)羽即揉紅臉。勾臉是在臉上勾繪五彩臉譜,類似面具,神妖、武將、英雄等角色常用勾臉。破臉看起來鼻歪眼邪,用于丑陋兇殘之人。
抹臉是臉上涂白粉,多含貶義;如曹操涂大白臉,以示其為奸雄。
京劇臉譜之用色,長期以來已形成了習(xí)慣。以主色而言,忠勇者用紅色,智猛者用黑色,草莽英雄用蘭或綠,兇狠者用黃或白,神妖用金或銀色。
臉譜之格式種類繁多:只勾眉子叫整臉,整臉加上勾眼窩、鼻窩叫三塊瓦臉,復(fù)雜化的三塊瓦臉叫花三塊瓦臉,比花三塊瓦臉還復(fù)雜而不規(guī)則者叫碎臉。腰子粉臉、豆腐塊粉臉、棗核粉臉,涂粉面積一種比一種小,以分別表示奸詐機(jī)智等人物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