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的表現(xiàn)之二:勤奮每天在三張書桌上寫三類“作業(yè)”
季羨林成功的另一個因素是勤奮。
早晨,不,應該說是凌晨,時針指向4點的時候,先生起床,簡簡單單地洗一把臉,就坐到了自己的第一張書桌前,開始了他一天工作的第一個時段。他的書房里堆滿了各種中外文書刊、雜志,夾書的紙條、各種廢舊信封,他早飯以前在這張書桌上完成他的第一篇“作業(yè)”;早飯之后進入第二時段的工作,在第二張書桌上完成另一份“作業(yè)”;而晚飯后,他習慣在第三張書桌上工作。他習慣在寫作一篇學術論文的同時,去進行一個翻譯項目。先生自認自己有一個“壞”習慣,喜歡同時進行多項工作,這樣做的好處是:干一件事,累了,立刻換一件。這樣一來,腦筋就像是新磨的利刃一樣鋒利無比。用這樣新“磨”的腦筋來思考問題,時有夢筆生花之感,奇妙不可思議。
先生看書,特別注意搜集資料。有時候,隨便看書,忽然發(fā)現(xiàn)有用的資料,往往順手拿一些手邊能拿到的東西,比如通知、請柬、信封、小紙片一類,把材料寫上,再分類保存。他認為搜集資料要巨細無遺,要有竭澤而漁的精神。因為天下沒有無用的材料。只要腦海里在思考某一個問題,一切資料,書本上的、考古發(fā)掘的、社會調查的等等,都可能有用。一個人一生不知要思考多少問題,當思考甲問題時,乙問題的資料可能沒有用。但是說不定什么時候會思考起乙問題來,可能回憶起以前看書時曾碰到過這方面的資料,再想去查找,可就“云深不知處”了。這就是先生治學的經驗之談。他生怕一時粗心大意丟了張把小紙片,而上面記的可能是至關重要的材料,這樣就會影響整篇文章的質量,所以不得不黽勉從事。
這樣的學問,往往是先生在自己的書房內做出來的。
然而,先生的時間比一般學者要少得多,頻繁的社會活動,名目繁多的會議,接踵而至的拜訪,經常使先生沒有整塊的時間,因此先生就挖空心思地對時間的“邊角廢料”進行利用。他承認這“邊角廢料”是他自己杜撰出來的“怪名詞”,因為時間看不見,摸不著,但確是一個整體,哪里會有什么“邊角廢料”呢?這只是一個形象的說法,如果一整天沒有人和事來干擾,學者可以從容濡筆,悠然怡然,再佐以龍井一杯,云煙三支,神情宛如神仙,整個時間都是自己的,那就根本不存在“邊角廢料”問題。先生沒有這個福分,幾乎沒有完整的時間。
在這樣的情況下,先生經常是“土法”上馬:在不得不參加的毫無價值的會議時,先生經常在會前、會后,甚至在會中,構思或動手寫文章。有不少會,講話者空話廢話居多,傳遞的信息量卻不大,態(tài)度欠端,話風不正,哼哼哈哈,不知所云,又佐之以“這個”,“那個”,間之以“哎”、“啊”,白白浪費精力,效果卻不好。這時先生往往只用一個耳朵或半個耳朵去聽,就能兜住發(fā)言的全部信息量,而把剩下的一個耳朵或一個半耳朵全部關閉,把精力集中在腦海里,構思,寫文章。積之既久,養(yǎng)成“惡”習,只要在會場一坐,一聞會味,心花怒放,奇思妙想,聯(lián)翩飛來;“天才火花”,閃爍不停;此時,文思如萬斛泉涌,一篇短文即可寫成,還耽誤不了鼓掌。倘多日不開會,腦;顒铀茖⑼V,“江郎”仿佛“才盡”。所以,此時先生反而期望開會了,先生戲說“這真叫做沒有法子”。
此外,在旅途的飛機上、火車上、汽車上,在騎自行車的時候,尤其是在從朗潤園到外文樓步行在后湖邊的小路上,先生的腦海里更是思考不停。有時候,先生坐公共汽車,在等車時,往往也思有所得,便從兜里隨手掏出一個小紙片,或從地上撿個廢煙盒,順便寫上,也是一篇妙文。
這種“土”“洋”結合的方法,使先生贏得了比別人不知多多少倍的時間,經過幾十年的辛勤筆耕,先生已經出版了近1000萬字的著作。
眼前的季先生,藍布滌卡中山裝,藍布滌卡褲子,塑料淺褐軟底黑色條絨布幫“懶漢鞋”,開口說話還帶有濃重的山東口音。這樣的一個形象,簡直與老農無別,“土”得是那樣純粹可愛。但這樣一位“老農”,卻是“學富五車”的大學者,人文社會科學界泰斗。有一年在澳門召開的一次有關東方文化的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參加者來自四面八方,主持者對洋人有一種過分的熱情。就在開幕式那天,全場嘉賓都著西裝,而季先生卻偏偏著一身中山裝,坐在主席臺中間,離開講稿,大講“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這正是齊魯文化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養(yǎng)育的、世界文化浸潤出來的兼容百家、學貫中外的大學者!從“表”到“里”,我們看到了一個完整的季先生。ü﹫D/蔡德貴)
◎雋語錄
沒有創(chuàng)見,不要寫文章,否則就是浪費紙張。
做人“假話全不講,真話不全講”,一輩子堅持三真原則:真情、真實、真切。
搜集資料要巨細無遺,要有竭澤而漁的精神。
-時間:2007年11月18日
-地點:北京中關村中國書店分店
-演講者:中國孔子基金會季羨林研究所副所長蔡德貴
-演講主題:變與常———季羨林成功之因
◎編輯手記
迄今為止,季羨林先生的著作已達1000萬字。等身的著作甚或成了普通讀者接近季羨林的“障礙”,很多人只是把他當作“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標桿。通過蔡德貴的演講,我們看到:其實,大師也是平常人。不說別的,在小學和初中時季羨林就非常頑劣,不僅打架斗毆,還曾幾次策劃把老師轟下講臺。
據(jù)了解,季羨林先生近來還是筆耕不輟。今年9月,他還為自己的新書《季羨林說和諧人生》寫了將近萬言的前言。◎演講者小傳
蔡德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阿拉伯語專業(yè),季羨林先生的學生,現(xiàn)為山東大學教授、中國孔子基金會季羨林研究所副所長,著有《阿拉伯哲學史》、《季羨林傳》、《季羨林師友錄》、《東方學人季羨林》、《季羨林寫真》等,近著為《真情季羨林》(中國書店出版社出版)。
[上一頁]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