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一区精品动漫|亚洲日韩欧美综合中文字幕|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久久艹视频一区

<rp id="exnmd"><video id="exnmd"></video></rp>
<ol id="exnmd"><strong id="exnmd"><td id="exnmd"></td></strong></ol>
    • <address id="exnmd"></address>
      <rp id="exnmd"></rp>
      <u id="exnmd"><option id="exnmd"></option></u>
    • <cite id="exnmd"></cite>
      分享到:

      東西問 | 李進增:“胡旋舞”如何見證東西方交流與民族融合?

      分享到:

      東西問 | 李進增:“胡旋舞”如何見證東西方交流與民族融合?

      2022年06月21日 19:16 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參與互動參與互動

        中新社銀川6月21日電 題:“胡旋舞”如何見證東西方交流與民族融合?

        ——專訪寧夏博物館館長李進增

        中新社記者 楊迪

        “胡旋女,胡旋女。心應弦,手應鼓。弦鼓一聲雙袖舉,回雪飄飖轉蓬舞?!碧拼娙税拙右椎脑姼琛逗访枋龅慕^美舞姿“胡旋舞”,是唐代最盛行的舞蹈之一?!昂琛鼻陙斫?jīng)歷了怎樣的發(fā)展歷程?它是如何從西域傳入中原的?如何見證東西方交流與民族融合?寧夏博物館館長李進增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對此作答。

        現(xiàn)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胡旋舞”如何從西域傳入中原?為何成為唐代最盛行的舞蹈之一?

        李進增:胡旋舞最早是在北朝時期,由西域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原的。生活在今中亞地區(qū)的粟特人是個非常著名的貿易民族,從東漢直至宋代,他們活躍在絲綢之路上。他們將一些西域文化傳入中原地區(qū),胡旋舞就是其中之一。據(jù)文獻記載,這種舞蹈須快速不停地旋轉,故名“胡旋舞”。

        在唐代,從平民百姓到達官顯貴,都頗喜愛胡旋舞,有多方原因。

        首先,胡旋舞男女咸宜,且早期多為獨舞和雙人舞,不需要組織較大的樂隊、舞蹈班子,機動靈活,表演方便。

        其次,胡旋舞舞姿雄健奔放,與盛唐時期開放包容的精神氣質相契合。在盛唐,人們以開放的心胸對待這些外來文化,凡是優(yōu)秀的、優(yōu)美的,都愿意去學習實踐。這種社會風尚也是胡旋舞能普及的重要原因。

        此外,胡旋舞的廣泛傳播與普及,也離不開當時兩個“超級明星”——安祿山和楊貴妃的推動。《舊唐書·安祿山傳》記載,安祿山晚年肥胖,重三百多斤,走路還需侍衛(wèi)攙扶,但在唐玄宗面前跳起胡旋舞時,卻如風一樣輕盈。唐玄宗的寵妃楊玉環(huán)也精通胡旋舞。白居易詩中便寫道:“中有太真外祿山,二人最道能胡旋?!?/p>

      唐代韓休墓壁畫樂舞圖——胡旋舞。<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發(fā) 許建梅 攝
      唐代韓休墓壁畫樂舞圖——胡旋舞。中新社發(fā) 許建梅 攝

        中新社記者:“胡旋舞”如何見證東西方交流與民族融合?

        李進增:周、秦、漢、唐王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繁榮興盛的時期,這些時期,中原王朝的京畿都位于關中平原,而隴山以北(今寧夏六盤山)的寧夏地區(qū)實際上就是周、秦、漢、唐王朝“首都”的北方門戶。

        秦朝時期,將軍蒙恬開始在寧夏平原地帶鑿渠墾荒。隨著軍屯和民屯發(fā)展壯大,寧夏平原的灌溉農(nóng)業(yè)逐漸繁盛,成為后來周邊各民族聚集的“塞北江南”。

        漢武帝時期,為保持西北邊疆的穩(wěn)定和鞏固,專門采取了一個特殊的管理措施——屬國制度。漢代沿著西北邊郡設置了5個屬國,每個屬國設立一個都尉作為最高行政首長進行管理。屬國制度允許區(qū)域內的少數(shù)民族保留原有的社會組織形式、生產(chǎn)生活方式以及宗教信仰,這種制度對鞏固和發(fā)展邊疆地區(qū)的穩(wěn)定起到了很大作用,也有利于區(qū)域內各民族的文化交融。

        唐代的職官制度也表明,漢人對胡人的態(tài)度是比較友好的,許多胡人在唐朝做官。大唐民眾喜歡穿胡服、聽胡樂、吃胡餅、跳胡旋舞,同時中原的許多優(yōu)秀文化,如絲綢、茶葉、瓷器等,也通過絲綢之路傳到西方,對西方社會的發(fā)展和文化生活的豐富產(chǎn)生了廣泛影響。

        基于這些原因,地處中原王朝邊疆、農(nóng)牧交錯帶,又是絲綢之路重要節(jié)點的寧夏地區(qū),成為長期以來農(nóng)耕民族與游牧民族、中華文明與西域文明頻繁交往、交流、交融的地帶,不少胡人在這里定居、生活,胡旋舞也由此傳入中原,成為東西方文明文化交流互鑒的一種體現(xiàn)。

      胡旋舞-莫高窟第220窟(初唐)。<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發(fā) 敦煌研究院供圖
      胡旋舞-莫高窟第220窟(初唐)。中新社發(fā) 敦煌研究院供圖

        中新社記者:“胡旋舞石刻墓門”為何被稱為絲綢之路上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物證?

        李進增:作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一種體現(xiàn),胡旋舞在古代文獻尤其詩詞里,出現(xiàn)次數(shù)很多。唐代詩人李端、白居易、元稹等,都在詩詞中對胡旋舞有過精彩詳細的描寫,但長久以來,考古工作者并未在考古實物中發(fā)現(xiàn)胡旋舞的蹤跡。

        1985年,胡旋舞石刻墓門在寧夏鹽池縣蘇步井鄉(xiāng)窨子梁唐墓中出土。墓門上刻畫著身著胡服舞蹈的胡人舞伎。據(jù)墓志記載,墓主人生活在武則天時期,姓何,而“何”姓則是“昭武九姓”中的一支,證明墓主人是中亞粟特人。根據(jù)墓志記載以及墓門上的形象刻畫,我們可以追溯這位胡人墓主從西域祖居地通過絲綢之路來到中原定居生活的整個過程,其自然也成為絲綢之路上文化交流的一個典型代表。

        胡旋舞石刻墓門是最先被確認刻畫有胡旋舞的考古實物,對于研究東西方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義。但實際上,我們借助胡旋舞石刻墓門上記載的形象,在此前已發(fā)掘的一些考古實物中,如敦煌壁畫、山西一帶的胡人墓葬等,都找到了胡旋舞的形象。

      石刻胡旋舞墓門。<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記者 楊迪 攝
      石刻胡旋舞墓門。中新社記者 楊迪 攝

        中新社記者:千年來,“胡旋舞”經(jīng)歷了怎樣的發(fā)展歷程?如今,其舞蹈元素是否還有所繼承?

        李進增:據(jù)文獻記載,北朝至唐代時期,胡旋舞都是單人舞或雙人舞,男女皆可表演。這其中也有些細微差別,男子跳的舞被稱為“胡騰舞”,縱橫跳躍、剛健有力;女子跳的被稱為“胡旋舞”,柔美輕盈。

        到了宋代,胡旋舞的舞蹈形式發(fā)生了很大變化,由獨舞和雙人舞發(fā)展成了集體舞。

        但宋代以后,考古學家再也沒有在文獻中找到對胡旋舞的詳細描述。有種推測是,胡旋舞已融合到了當?shù)氐拿耖g舞蹈中。

      新疆烏魯木齊大巴扎宴藝大劇院《絲綢之路千年印象》演出。<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記者 劉新 攝
      新疆烏魯木齊大巴扎宴藝大劇院《絲綢之路千年印象》演出。中新社記者 劉新 攝

        目前,考古學家還無法梳理出胡旋舞確切的演變軌跡,但根據(jù)文獻和詩詞的描述,胡旋舞的舞姿與現(xiàn)今新疆及中亞地區(qū)的民族舞蹈較為相似,都包含急速旋轉的舞蹈元素。作為一種曾特別流行的舞蹈,胡旋舞的元素很可能已深入民間,融入如今的民族舞蹈。(完)

        受訪者簡介:

        李進增,1985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考古系,曾任寧夏文物局副局長、考古研究所所長,現(xiàn)任寧夏博物館館長,二級研究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天津大學特聘教授、美國內華達州山地考古研究所客座教授,中國考古學會、文物學會、博物館協(xié)會理事,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政府重大決策咨詢專家、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政協(xié)參政議政專家,黃河國家公園建設咨詢專家。

      【編輯:張燕玲】
      關于我們 | About us | 聯(lián)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供稿服務 | 法律聲明 | 招聘信息 | 網(wǎng)站地圖
       | 留言反饋
      本網(wǎng)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wǎng)觀點。 刊用本網(wǎng)站稿件,務經(jīng)書面授權。
      未經(jīng)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wǎng)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