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一区精品动漫|亚洲日韩欧美综合中文字幕|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久久艹视频一区

<rp id="exnmd"><video id="exnmd"></video></rp>
<ol id="exnmd"><strong id="exnmd"><td id="exnmd"></td></strong></ol>
    • <address id="exnmd"></address>
      <rp id="exnmd"></rp>
      <u id="exnmd"><option id="exnmd"></option></u>
    • <cite id="exnmd"></cite>
      本頁位置: 首頁財經中心能源頻道

      階梯電價存在三大疑問 只升不降無法取信于民?

      2010年11月05日 14:55 來源:能源雜志 參與互動(0)  【字體:↑大 ↓小

        階梯電價的出臺引發(fā)了社會的強烈反響,這一政策能否達到設計者最初的目標,至少存在著三大疑問。

        10月12日,國家發(fā)展改革委價格司司長曹長慶就階梯電價問題接受媒體采訪,稱“每個人都是階梯電價的受益者”。這一“受益論”立刻在網絡上引起了廣泛的爭議,“這個益處我不要”、“又一次被受益了”、“階梯電價是個好政策,不過只漲不降無法取信于民”等質疑的聲音一浪高過一浪。

        事實上,《關于居民生活用電實行階梯電價的指導意見》(下稱《征求意見稿》)10月9日下發(fā)以來,便爭議不斷,盡管發(fā)改委相關人士通過媒體及時答疑,并在官方網站上就社會上各種可能的疑問給出了答案,但質疑的聲音依舊沒有停息。

        應該說,作為一種趨勢,階梯電價是符合經濟原理的,但這一政策公布后,民間并不買賬,階梯電價之所以會引起如此大的反響,甚至比成品油價的調整更引人關注,不僅因為電價直接關系到百姓的切身利益,更是由于《征求意見稿》自身存在的缺陷給民眾帶來了很多困惑和不解。

        細察《征求意見稿》,不難發(fā)現,至少有三個疑問難以讓公眾信服,這也成為近期人們討論最多的話題。

        疑問一:只升不降是否變相提價

        《征求意見稿》中,發(fā)改委給出了兩套可供選擇的方案,兩套方案都將城鄉(xiāng)居民每月用電量按照滿足基本用電需求、正常合理用電需求和較高生活質量用電需求劃分為三檔,目的是終結用電越多的家庭獲補貼越多,而用電較少的家庭獲補貼越少的不合理局面,進而體現公平負擔的原則,并合理體現電能資源的價值。

        然而,無論按《征求意見稿》中的哪種方案計算,第二檔和第三檔的電價都在升,而第一檔卻保持穩(wěn)定,三檔電價中并沒有下降的部分,因此從整體上說,電價的上升是肯定的。

        因此,質疑者認為,階梯電價作為具有保障低收入群體用電功能的“窮人電價”,實際上并不能保證窮人的利益,若要真正降低低收入者的負擔,應當采取第一檔電價降低、第二檔維持不變、第三檔漲價的辦法。在日本和美國的一些州,居民生活用電采用“生命線電價”制度,即先確保低收入居民能獲得政府特殊照顧,此后再對超過“生命線”用電量限額的用戶按合理電價收費、再超過某一用電量限額時按高于合理電價收費。在低收入人口占多數的中國,階梯電價若不配合相應的降價措施而只強調“價格合理化”,真正的低收入者可能難以從中受惠。

        而真正從電價中受惠的是電網企業(yè),中信證券發(fā)布報告稱,根據2009年的數據測算,居民階梯電價方案一將分別增加供電行業(yè)收入和凈利潤147億元和110億元;方案二將分別增加收入和凈利潤118億元和88億元。

        發(fā)改委稱,執(zhí)行居民用電階梯式電價后,電網企業(yè)增加的收入將用于彌補節(jié)能減排等環(huán)境成本增支、居民用戶電表改造支出和電網企業(yè)的購電成本,但是老百姓并未從中得到實際的好處,尤其是沒有讓窮人受益,而且實際上降低了社會的整體福利水平。

      參與互動(0)
      【編輯:許曉娟】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