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幕】箭扣長城 北京市懷柔區(qū)雁棲鎮(zhèn)西
【同期】北京懷建集團園林古建公司工程師 程永茂
這剛1200米,還有850米都是羊腸小道,步步登高!
【解說】
雨后山路泥濘,薄霧籠罩著遠處的山峰。今年62歲的工程師程永茂,正在前往箭扣長城的二期修繕區(qū)域,例行檢查工程進展。作為“興隆門”瓦作第十六代傳人,他從事古建修復近30年來,先后主持了19公里的長城修繕修復工程。
爬了近兩個小時,方見箭扣“真容”。沿山脊蜿蜒起伏的城墻多處坍塌,雜草叢生,扎進墻體的樹根對長城容貌的破壞力更加巨大。
【同期】北京懷建集團園林古建公司工程師 程永茂
開工前,尤其是這座敵樓,整個是上部坍塌,把下部全部掩埋。長城段上雜草灌木叢生,有部分宇墻坍塌散落在地下,有幾處大的塌方,一側的殘余寬度不足1米,所以那會兒游人走著都特別危險。
【解說】
箭扣長城,形如滿弓扣箭,山勢陡峭,是明長城北京段最為險峻之處。修繕工程于2016年開始啟動,一期工程共搬運長城磚石20余萬塊。
此次搶修的二期工程位于京郊懷柔區(qū)西北的八道河鄉(xiāng)境內(nèi),修繕施工段從著名的“鷹飛倒仰”到“北京結”,全程744米的距離內(nèi)包括3座敵樓、1座敵臺,看似距離不長,實則卻是“最難啃的骨頭”。
【同期】北京懷建集團園林古建公司工程師 程永茂
這期工程是咱們箭扣段最陡峭的一段,咱154臺最高的海拔1000米,要經(jīng)過牲口往上馱料,還要經(jīng)過人的扛運背運。有部分險段,它的陡峭程度已經(jīng)在六七十度,站都站不住,但是他(工人)還得操作。修長城最難的是材料運輸,施工的環(huán)境第二難,第三個讓大伙認可這個工藝難。
【解說】
為了呈現(xiàn)滄桑古樸的長城原貌,修繕原料大多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坍塌散落的舊城磚舊石料。
工人們用騾馱肩扛,把散落到山下幾十米遠,重達上噸的石料重新搬運上山,再利用機器配合人工進行歸位。同時,補砌工藝還要滿足長城砌筑要求。
【同期】北京懷建集團園林古建公司工程師 程永茂
做到補砌和鋪漫地面要達到“五隨”,就是隨層、隨坡、隨彎、隨舊、隨殘。所以說,咱們這個長城修繕的難度是非常大。
咱們這次修繕利用舊磚進行補漫補砌,白灰選用咱們(古建)九漿十八灰中的一種,叫潑灰。包括這些植被灌木,它已經(jīng)和長城本體形成一體了,和周圍環(huán)境非常的協(xié)調(diào),它也是生態(tài)的一部分。確認它近20到30年對長城沒有害處,就盡量保存長城的古貌。
【解說】
在長城修繕施工現(xiàn)場,有些施工段坡度達6、70度,工人們在傾斜的地面上上搬起一塊塊幾十斤重的舊城磚,小心翼翼地鋪到城墻面上,再用橡膠錘敲打緊實。程永茂所說的“五隨”原則,正是遵循此次箭扣長城的修繕原則——“最小干預”。不大拆大建,只小修小補,保持原始風貌、留存歷史信息。
【同期】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長城保護專項基金負責人、國家博物館工作人員 侯珂
那么對于箭扣長城呢,在保護理念上,(遵循)現(xiàn)狀加固、最小干預,解決它結構的穩(wěn)定性,而不是說把它修復,完全恢復成一個八達嶺那樣的長城。
【解說】
騾馱肩扛、原料補砌,即便在科技發(fā)達的今天,長城依舊沿用千百年前的古法修繕,這讓長城成為一部原樣承載歷史風貌最好的史料。
此次箭扣長城修繕工程中,考古工作首次介入,在前期施工清理階段便有了不小的收獲。
【同期】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工程師 尚勁宇
清理了之后也發(fā)現(xiàn)了一些石雷、石彈和它的瓦片瓦當,對我們復原敵樓上面的建筑,尺寸上會提供一些數(shù)據(jù)。石雷對它的軍事性的歷史信息會是一個實物的印證。
【解說】
考古技術引入長城修繕,它的成果不僅可以細化修繕方案,也將進一步豐富學術界對于長城的認知。同時,“數(shù)字考古”也首度運用在修繕工程中,可視化的記錄讓長城重生的歷程清晰留存。
【同期】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工程師 尚勁宇
因為我們在修繕和清理過程中,它本體的狀態(tài)是不斷在發(fā)生變化的,通過這樣數(shù)字化的記錄,我們希望盡量把它現(xiàn)場的某一個階段時刻,讓它可視化、讓它直觀,為我們整個工程完工之后我們可以有一個回溯的材料。在未來,也能夠更好地展示這些遺址、遺存,能夠讓公眾更容易理解這些遺址。
【解說】
包括考古團隊的加入,本次箭扣長城修繕前所未有地試水整合社會力量“跨界合作”!政府、互聯(lián)網(wǎng)科技企業(yè)、文保專家隊伍、科研機構、高校和民間組織紛紛加入,讓保護長城真正成為一種全民行動。
【同期】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長城保護專項基金負責人、國家博物館工作人員 侯珂
以前文物保護,你要說長城保護、長城修繕,好像和我沒有關系,那完全是政府的事情。我們這次呢就是讓更多的人能夠有話語權,其實是另外一種很好的保護手段。
【解說】
打造長城文創(chuàng)產(chǎn)品、開發(fā)長城元素游戲、繪制長城繪本、線下長城科普講座,一系列“科技+文化”的傳播方式,讓古老的長城走進現(xiàn)代的人群,換一個角度看長城、換一種方式接觸長城、換一種途徑走近長城,保護源自于體驗、源自于了解,更來源于由衷的喜愛。
【同期】騰訊基金會長城專項基金負責人 馬堯
通過多媒體的手段,長城形象的 IP開發(fā),把這些古老的形象以一種全新的品牌方式呈現(xiàn)到,尤其是年輕用戶的面前,對于他有一些觸動,才能促進到他后面我感興趣、我愿意參與、我要加入(保護)。
【同期】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長城保護專項基金負責人、國家博物館工作人員 侯珂
我們做了這么多的記錄、傳播和展示的工作,我們其實就是要喚起大家心目中的那種情感的連接,來引導更多的人,尤其是更多的年輕人來關注到我們祖國的傳統(tǒng)文化,這種中國工匠的這種專注和執(zhí)著的精神。
【解說】
天色漸晚,程永茂帶領著百名長城“好漢”在懸崖陡壁上爭分奪秒,目前他們已完成工程量的60%,未來計劃在2019年6月底完成這期箭扣長城修繕的全部工程。
古代中國在雄奇險峻的山脊上,創(chuàng)造了這座偉大的人類奇跡,而今飽經(jīng)滄桑的它,在我們的精心呵護下,依舊可以騰躍山巔、風采依然!